境内见诸历史文献最早的村
说起域内见诸历史文献最早的村,非桃花口莫属。 桃花口位于区中部,北仓镇西部,北运河西岸。相传元初就有人在这里定居,并在河畔栽种桃树,时因北运河常在此决口,故称桃花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桃口。
“先有桃口,后有汉口”,是境内流传的一句民间俗语。“汉口”即 汉沟村,建于明初,可见桃花口的历史自然要上溯到明代以前。元代翰林侍讲学士、同知经筵揭徯斯所作《杨柳青谣》中,就有“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的诗句。因此,说桃花口是境内古村并不为过。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年 ),在桃花口设驿铺,与杨村驿铺同归河西务驿站管辖。明末改归杨柳青总铺,清雍正年间划归天津县。乾隆四年(1739 年)版《天津府志》载,桃花口驿铺为天津县 5 个铺递之一,有铺司 4 人。清末,桃花口驿铺迁到王秦庄,民国元年(1912 年) 裁撤。明弘治九年 (1496 年 ),桃花口设有浅铺,是直隶天津右卫 10 个浅铺之一。浅铺设小甲 1 名、夫 9 名,驻有兵卒,负责引导漕船停靠和清淤挖浅。明清时期,桃花口成为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的《北游录》中,曾多处提到“桃花口”和“桃花渡”。在域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中,以吟咏桃花口的为多。“午过潮痕寸寸生,邮亭长短数归程”“柳色半黄春半露,行人正到桃花渡”等诗句, 不仅意境美,而且颇具史学价值。清乾隆十八年 (1753 年 ),在桃花口设有义仓。义仓是民间储存 备赈的粮仓,由民间筹建、管理,官方监督。民国时期停办。
《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津门保甲图说》载:“桃花口在河 道之间,堤在河外。其上村曰屈家庄,南界马厂。铺户八户、烟户二十四户、应役三户、佣作五十八户、负贩一十七户、僧道二户,共一百一十二户(大口二百七十八口、小口一百六十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