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png 位置:首页--走进北辰--北辰区情

境内曾经存在过现已消失的村庄

发布日期:2018-11-30 15:05 来源:北辰政务网
字号

马厂 在区中部,北仓镇屈店西北部、津永公路南。相传最初 该地为皇丁送皇粮至屈店时拴马之处,后逐渐成村称马厂。《天津新县志》载,清乾隆元年(1736 年)天津县拨归西沽巡检 97 个村庄中就有马厂。时村内住有张、李二姓,四五户人家。1958 年马厂并入屈店。

李家楼  亦称李楼,在区中部,北仓镇屈店北部、津永公路南。相传清末有王、陈、刘等姓迁入屈店,王家在村北建楼称王楼。后李家兴旺,李汉臣改王楼为李家楼。1958 年李家楼并入屈店。  

穆家庄 在区南部,天穆镇吴嘴村南、北运河东岸。相传明永 乐年间浙江钱塘人穆重和到此定居,始称穆庄子。清代改称穆家庄。 1951 年天齐庙与穆家庄合并,取两村的首字称为“天穆”。

天齐庙 在区南部,天穆镇柳滩村西北、北运河东岸。相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分为东天齐庙、西天齐庙,光绪年间又合称天齐庙。1951 年,天齐庙与村北穆家庄合并称“天穆村”。

火药房 在区北部,双街镇下蒲口村北,东西北三面环北运河。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版的《天津府志》卷二十三“北乡”中记有此 村(并注“前无”)。书中“天津县图”上标有火药房的村名和位置。现该村址遗迹无存。

安家庄 在区西部,双口镇上河头村西、东堤村南。相传有安姓最早在此定居故称安家庄。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版的《津门保甲图说》中无此村,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版的《天津府志》中有此村(并注“前无”)。日伪时期安家庄隶属杨家河村,居民20 多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划归东堤村,居民30 多户。

李家场 在区西部,双口镇上河头村西、东堤村东南、安家庄北。相传有李姓最早在此定居故称李家场(一说李家庄)。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版的《津门保甲图说》中无此村。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版的《天津府志》中有此村(并注“前无”)。清末民初李家场并入东堤村,居民20 余户。

刘家庄 在区西部,双口镇上河头村西、东堤村东南。相传有 刘姓最早在此定居故称刘家庄(一称刘庄),清末民初并入东堤村, 居民30 余户,多为刘姓。

西堤  在区西部,双口镇岔房子村西南。相传因地处永定河决口西故称西堤。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版的《天津府志》中有此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堤村并入岔房子村,有居民 200 余户。

高家场 在区西部,双口镇赵家圈村西、郝家堡村南。《武清县志》(1991 年版)载,清雍正八年(1730 年)划归天津县 142 个村时该村称高家庄;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版的《津门保甲图说》中改称高家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家场与郝堡合并,称郝家堡。

王家荒 在区西部,青光镇韩家墅村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版的《津门保甲图说》中载有此村。现该村址遗迹无存。

张八庄 在区东北部,大张庄镇南王平村东 2.5 千米处,南邻大吕庄。相传明永乐年间有张姓在此定居,因其排行第八,故取村名张八庄。1961 年前隶属武清县,后随南王平公社划归河北区。1962 年改隶北郊区后并入大吕庄,时村民 18 户,约 90 人。

钱官房 在区东部,西堤头镇刘快庄村西 1 千米处。俗称钱家房子,系清光绪年间天津钱姓为在此看管苇地而修建的宅院,有平房多间和楼房一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版的《天津府志》中“天津县图”上,在塌河淀东岸,刘快庄西、欢坨北标有钱官房。民国时 期归属广仁堂,房舍用于收养弃婴和孤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官房原址仅存一土台,周围有瓦砾和瓷碗瓷碟等残片。后于原址建养猪场,之后又改建铁厂。

王家房子 位于青光镇域子牙河北岸,系王立顺、王德顺、王有顺弟兄 3 人建村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后亲朋迁入,初称王老房子,民国初年改称王家房子,1940 年并入铁锅店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版权声明|法律声明

主办单位: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承办: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30001 津ICP备1200731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