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河淀大致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上,塌河淀(亦称大河淀)为京畿6 大泽之一,位于天津城东北部北辰区小淀、大张庄、西堤头3 镇域内。史传该淀是经地壳变动、海侵海退而形成的大泽洼淀。《天津卫志》载:“塌河淀,在城东北,去城三十里,俗传前代塌陷为淀,周围百余里。”其形成时间,据史志典籍记载,距今已逾千年。
《畿辅通志》载:“直隶境内,大泽有六:曰大陆泽、曰宁晋泊、曰西淀、曰东淀、曰塌河淀、曰七里海,皆以止川流而蓄聚潦焉。”“麦子淀在塌河淀北,水由腰河入塌河淀。”“七里海,《水经注》所谓雍奴薮也,在宁河西南,宝坻东南,天津之东,其西接塌河淀(大河淀),北承后海,后海之北为鲤鱼淀,又北为香油淀,东南为曲里海,又东南为宁车沽,每逢雨多水汇,则渺漫,……塌河淀(大河淀)在天津东北四十里,周百里,南北广十五六里,东西长二十余里。”
《海河志》载:“隋、唐、宋、金、元的1000多年中,黄庄洼—七里海洼淀群不叫雍奴薮,而称三角淀。”
《天津通志》载:“……东北赖有塌河淀,东南赖有中堂洼,昔宋以南、北、中三堂洼泄御河之水。”《天津市地名志》载:“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有江南解姓于塌河淀土台上落户。成村后,名小淀。清乾隆初年称小。”
纵观上述史志资料,塌河淀自隋朝至明朝时期虽无大源,但逢伏汛来临,雨多水汇,洪流漫溢,均东流蓄洪聚潦于淀中,遂成烟波浩渺之巨薮大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