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北辰政办发

名    称 :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11120113569347543T/2022-00001 发 布 机 构 :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 文 字 号 : 〔北辰政办发〔2021〕14号 〕 主    题 :经济运行

成 文 日 期 :2021年12月31日发 文 日 期 :2021年12月31日

有   效  性 :有效

废 止 依 据 :

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区直各单位:

《北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规划》《北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北辰区人口发展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北辰区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1年1231

(此件主动公开)

北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在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五年。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北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对于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推进北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北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首要任务,以重点承接平台打造、发展枢纽经济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城乡发展等领域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发展基础

(一)抓住协同发展“牛鼻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强化各种承接对接机制,优化载体平台建设,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重点推进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微中心”。“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首都项目978个,协议投资额超过1400亿元。爱旭科技太阳能电池、朝亚大数据一期、百特医疗、伊藤忠物流、SMC一期等50余个项目竣工投产。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园纳入全市“1+16”重点承接平台,10.7平方公里智创园获批北辰京津医药谷,绿地全球贸易港展厅对外开放,光华外国语学校、绿地缤纷城等一批生活服务设施加速集聚,双街、大张庄示范镇建设初具规模,北辰郊野公园、千亩栖凤湖生态公园建设成型,初步构建了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格局。

(二)种好协同发展“试验田”,产业优化和协同创新双重发力。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巩固工业支撑地位,高端产业支撑作用强劲,基本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积极参与京津冀新产业新业态布局,推进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力促一般性制造业承接向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推进新动能加速集聚。全力推进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5.9平方公里核心区,绿地全球贸易港、北科建产业园、滨海联创等一批优质项目加速集聚,总投资597亿元。“十三五”期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42家、雏鹰企业246家、瞪羚企业26家,“杀手锏”产品达到48个;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北辰智能装备研究院,建成中重科技、捷强动力等7个国家级、7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到80家,居全市前列;获评国家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强化产业链要素支撑,制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9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取得显著成效。

(三)走好人才优先发展“先手棋”,汇聚人才联盟竞争优势。深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间的对接合作,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同时,深入落实人才强市战略要求,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打造一流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新成果不断涌现、新动能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北辰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在天津市人才办统筹指导下,联合天士力医药集团、华北集团、长荣科技集团等引领行业创新的160余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天津市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发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平台优势。重点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区域高效联动,促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五链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人才高峰高地。

(四)培植协同发展“营养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深化。密切与北京的教育、医疗、应急、防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对接合作,持续实施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促进民生互联互通。与大兴、廊坊组建“京津冀三区市教育联盟”,持续开展交流活动。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开展医用耗材联合采购、落实医师护士区域注册试点、实现医保异地联网结算。落实京津冀专业技术职称互认,“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拔尖人才和“北极星”人才发展计划取得积极成效。建成了主要面向京津冀的曙光水镇、林海果缘、郊野公园等一批旅游项目,与承德市兴隆县共建体育旅游项目。

(五)注入协同发展“催化剂”,交通和生态领域项目重点突破。推动一批带动性、互补性、融合性强的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项目落地。“十三五”期间,连接京津冀、辐射华北、通达全国的路网骨架逐步形成,在建、运营及规划中的地铁线路7条,京滨城际铁路全面开工,京津塘高速与九园公路、津蓟高速与外环东北部调整线互通立交工程进场施工,外环东北部调整线、杨北公路、九园公路西延东扩全线通车。全路网密度由166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至176公里/百平方公里,连通度由1.59提升至2.01,新增路网面积231万平米,容量较现状增加一倍,拥挤度由1.12降至0.87。北辰区公路网形成较为发达的网状路网布局,形成“七高速、四横、六纵”的骨干路网格局(如图1-1、1-2)。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持续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完成散煤治理任务及清洁取暖任务,建成“天眼”系统,实现科技治污。大气、水、土壤治理成效明显。光大国际垃圾协同处理项目投入使用,建成全市唯一大件物品垃圾分捡中心,垃圾分类有效推进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图1-1  北辰区外部交通优势图

1-2 北辰区内部交通优势图

(六)打造协同发展“桥头堡”,多维区位优势助力区域腾飞。北辰区横跨中心城区和环外区域,环内面积135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30%。地处京滨综合发展轴与天津西部城镇发展带交点,是京津黄金走廊和京津塘高科技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是天津城市北移的承载区和滨海新区的产业支撑区和经济发展区。距北京98公里,距雄安新区107公里,距天津港50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16公里,毗邻天津国际航运中心、滨海空港加工区,是天津中心城区北部门户,是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对接北京的节点,与北京、雄安新区形成近“等边三角”,具有成为天津北部区域经济中心的优势区位(如图1-3)。

图1-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天津市域北辰区区位图

专栏  “十三五”期间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成果

——重大项目:

高端装备制造和大数据项目。大族激光智能装备制造、精雕数控机床制造、SMC气动元件研发制造、华电重工氢能产业化、京东智能产业园、江天环京大数据产业基地项目等。

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项目。绿地全球贸易港、王府井购物中心、远洋未来城未来天街、中材节能区域性总部、北京十一学校天津实验学校及幼儿园项目等。

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项目。京滨城际及北辰站建设、中国一冶北辰东道综合管廊、中铁工程双口示范小城镇、中铁十八局京津城际地区综合开发项目等。

新能源和生态环保项目。国家电投西堤头镇风力发电、光大集团生活垃圾与餐厨垃圾协同处理项目等。

——央企国企:

中国建材下属中材节能(天津)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中材新材料装备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中材碳资产管理(天津)有限公司,中铁集团下属中铁(天津)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中铁四局物资工贸有限公司,中国铁建下属天津融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五矿下属中国一冶华北设计院、中国一冶北辰分公司,中国融通下属天津融万冷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化学下属天津兴辰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光大集团下属天津光大兴辰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等央企机构相继落户我区。

二、存在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高层次优质承接平台仍待提升。京津冀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中,我区只有高端装备制造园入选,与滨海新区、武清区差距较大,尚未形成与北京协同创新合作平台;我区传统载体平台转型发展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载体进展缓慢。二是承接的好项目大企业仍待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项目规模较小,单个项目平均不足2.6亿元;朝亚大数据、绿地全球贸易港等优质项目处于建设初期,短期内支撑我区经济发展作用难以体现。三是承接项目与现有产业链互补性仍待增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项目中,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居多且自成配套体系,与我区四大优势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四是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仍待突破。我区引育重点项目重资产多、轻资产少,躯干企业多、头部企业少,科研创新类、生产服务类项目占比不高,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嵌入不深。五是招商环境仍待优化。城市建设规划与用地性质的调整还未同步,土地要素没有释放出应有的活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人才聚集、交通网络、政府服务等软环境方面仍有薄弱环节,亟待补齐短板、提升优化。

三、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十四五”时期,是我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期,是各种比较优势和潜能最能得到有效释放的利好期,同时也是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爬坡过坎最为紧要的攻坚期。

一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我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际关系来看,世界局势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加剧。京津冀和长三角、粤港澳等其他区域在国家战略中扮演着关键作用。同时,新一轮对外开放也对提升京津冀区域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扩大对外开放为京津冀吸纳全球资源提供了巨大空间。现行产业领域和产业政策面临的调整,深度考验京津冀的经济韧性,这就要求我区充分落实新发展理念,利用好陆路港和京津医药谷等载体,把握先机、主动作为、有效应对新挑战,探索深化改革路径和扩大对外开放平台。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提出了紧迫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创新。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引领产业重大调整,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平台、带来新机遇,也对资产偏重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挑战和紧迫要求。一方面要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嵌入京津冀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助力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三是着力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新思路助力京津冀完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促进国内大循环,将极大实现国内统一大市场与国内要素自由流动,在未来五至十年,国内有望形成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在此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区要及时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空间统筹和合理流动,切实推进北辰域外协同共赢发展、域内协调均衡发展,主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有效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四是我国区域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亟待京津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缓解南北分化,也要求我区以新措施助力破解区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带动中国北方经济振兴的关键战略,是改善中国区域发展南北不平衡、东西不协调的有效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我区要找准切入点,着力提升产业、交通和创新层面区域战略的联动性和协同性,积极发挥联通“津城””滨城”双城与北京的战略支点作用,进一步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我国已经确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京津冀要率先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进。

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直面深层问题,我区更应该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下更大气力推动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目前,京津冀整体经济实力亟待提高,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各类招商引资中,我区与周边市区在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竞争,如何在产业配套、平台载体、软硬环境等方面提升能级、聚集高端要素提出了新课题。亟待在未来五年及更长一段时间内,以区域合作为主线,积极谋划协同发展新的发力源,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链、发展平台和经济轴带。

六是雄安新区步入大规模开发建设纵深发展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至2020年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顺利完成,我区应着重把握以服务对接雄安新区作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切入点的新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七年,交通综合路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多个方面已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新突破。我区作为天津市与雄安新区连接的唯一一条高速即津雄高速起点所在区域,应紧抓服务雄安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围绕北辰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主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承京链冀,助力我区开启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一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握区域协调发展规律与趋势,立足北辰经济社会基础,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交通网络、产城融合、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主动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着力建设天津国家中心城市重要功能承载区,努力创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共建共享、创新发展。以加强顶层设计为抓手,打造创新资源流动“洼地”与创新集聚高地。围绕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强化协同载体功能,搭平台、建机制、促保障,积极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与京津雄形成创新空间,加强与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注入创新发展新动能。

远近结合、联动发展。着眼长远,保持战略定力,扭住产业链区域化趋势,积极推进产业配套区域化,加强产业供应链安全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属地的信息沟通、设施联通、物流畅通、资金融通、人员流通、政务互通等协同机制,加强与“津城”“滨城”的合作和衔接,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京津冀三地合作交流重要节点。

追求品质、融合发展。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对标国际标准,以更宽视野、更卓越要求,以文化积淀、创意融合提升北辰制造的地理品牌影响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做优做强“北辰智造”,形成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双轮驱动发展格局,打造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生态筑底、绿色发展。用立体治理、市域统筹的思路,锚固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城乡产城融合发展,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生”,社区、园区和景区“三区合一”,人、社会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建设京津冀宜商宜居宜业的先行区。

三、战略思路

链式集群,发挥整体优势。以规划、项目、企业、载体、政策五个方面为重点,全面融入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系统梳理我区5条优势产业和4条新兴产业主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理清产业链的优势、劣势和缺失环节,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发展战略,打造若干条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实现从北京知识技术创新源,到北辰创新转化基地、先进制造的产业协同网络架构。完善以高端装备制造园为代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向“一区四园”聚集,拓展“点—链—线—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协作网络”的产业合作格局,强化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优势产业集群。

协同开放,构建共赢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改革公共领域,加强服务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内循环,积极为国内扩大内需贯通物流大通道。应用融合社交、移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互联网+”智慧园区管理系统,研究制定涉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公共服务政策,打造汇集研发、孵化、国际贸易、生产、物流于一体的智慧物流产业园,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助打造环渤海干支联动网络。以共建共管一批研究院、产业园区和承接平台为抓手,探索共建“飞地经济”,推动“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和平台建设专业化。

创新驱动,引领天津智造。借助首都优质资源,实现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聚集,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协同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以技术策源地的北京为创新链布局的核心,统筹区域科技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在北辰孵化产业化,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的创新机制和环境,重点推进我区从制造向智造升级。二是共建大学园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从技术研发和成果孵化转化两层面补齐创新链“短板”,助推“科+教+产”融合发展。

生态优先,提升协同环境。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载体,主动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载体。一是依托产城融合示范区和“一区四园”,举京津、集全国和聚国际的优质市场要素,通过产业要素间协调整合,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形成“研发设计—孵化转化—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务”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区域生态和创新生态,助力京津发展廊道建设。二是推进职住均衡的“三生共生”的空间发展,构建新型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加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居住、生活服务用地,建设智享创新区域中心。

四、功能定位

立足我区区位及资源禀赋优势、经济社会现实基础、产业发展规律与趋势,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以产城融合发展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创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为统领,着力建设“三地一区”。

京津冀产业技术创新集聚地。积极顺应和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充分发挥地处京津发展廊道的区位优势,借重首都资源,承接北京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推动“北京研发”向“北辰转化”集聚,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首都高端要素转移承载地。发挥毗邻北京区位优势,依托北辰产城融合示范区,借助市场化运作手段,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吸引总部、金融、科研、商贸、服务、教育、医疗等优质高端要素落户我区,打造京津微创新中心,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京津冀公共服务建设新高地。积极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制度接轨,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进一步完善一体化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努力提高教育联合体发展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合作。打造京津绿色“屏障”,推动“京津绿肺”建设取得成效,助力打赢京津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京津冀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先行区。依托京滨城际等连接京津、辐射华北的交通优势,加快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和道路路网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打造京津冀“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

五、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2025年,北辰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实效,重点加快推进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由京滨高铁北辰站与陆路港构成的“双枢纽”,力争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区域交通、城乡融合、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提质升级、推“辰”出“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从延链聚带、特色集群、产城融合等方面,加强与京津冀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协同策源地功能,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城郊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发展,加强与大型央企国企对接和战略合作,打造若干个产业承接平台,强化“5+4”条制造业产业链优势,提升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医药活力城功能,将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微中心”。

科技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依托各种创新平台,集聚京津冀创新资源和要素,推进跨区域深度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京雄研发—北辰孵化转化”“总部+生产基地”等多种创新分工模式,共建共管一批高校院所的分校分院、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积极开展一批重大科技攻关研发合作项目,重点提升辰寰星谷、可信产业园等创新载体承接,积极参与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力“津城”“滨城”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交通互联互通取得新成效。推动辖区、市内、域外三个层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公交、地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无缝连接、零换乘”,大力提升交通出行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助力建成京津冀“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交通圈和“三小时”商务圈,以“TOD”+“SOD”的组合模式,打造京津走廊和区域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协力完善轨道、货运、航空等交通互联互通机制。

乡村振兴发展迈出新步伐。从人才振兴、流通系统两个层面“软硬兼施”推进乡村振兴,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加快北辰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形成京津冀区域联动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发展态势。

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实现新进步。聚焦“双碳”目标,协力完善京津冀大气、水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助力健全京津冀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协同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监管预警体系。协力完善流域上下游等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北运河(北辰段)文化旅游生态带和永定河(北辰段)文化旅游生态带,有序推进郊野公园二期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基础进一步夯实,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达到新水平。深化落实教育、医疗、应急、防疫等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加强与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接,按照便捷、共享、优质“三步走”战略,深化“京津冀三区市教育联盟”协同发展,助推天津职业大学与河北省职业院校“结对子”,落实京津冀人才跨区域资质互认等制度,加快图书馆、高水平医院和民俗博物馆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名医院建分院、名校办分校、医联体、校际联盟、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高品质公共服务,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远景目标

力争到2035年,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高效运转,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公共服务水平更加优质和普惠,生态环境发生持续好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京津冀先进城区大体相当,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强区、文化名区、绿色城区。

第二章 重点任务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构建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一体化,以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园区为载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紧紧扭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紧盯《目标清单》央企进一步做好合作对接工作,集中攻坚“2+3”产业链,全面落实“链长制”,实施“延链聚带—特色集群—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

(一)聚集产业链带完善,释放集群集聚效应,夯实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发展基础

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支柱产业,坚持“缺链补位、短链拉长、弱链增强、同链错构”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北辰区“2+3”产业链,推动实现从北京知识技术创新源,到北辰创新转化基地、先进制造的产业协同网络架构,有力支撑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科技新干线)。

一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以天锻、长荣印刷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引领,围绕成套装备制造产业,由关键点引领链条,由关键链带动域面,由域面交织成网络系统,着力打造从产品创新与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智能制造系统方案解决商,深化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重点依托江铜华北、北达线缆等企业,加快龙头企业的招引培育,通过招引外来顶尖企业,加快建设铜产品精加工及电机电缆产业创新综合体。重点瞄准一汽富维、丰铁、高丘六和、爱德克斯等企业,努力建设成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突破发展。

二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加速聚集。立足北辰在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尽快推动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为产业主导方向,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形成相对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人才、资金密集区,打造全国一流的医药研发制造和中医药现代化产业聚集区,与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园、天士力大健康产业园联动发展。

三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基地。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区域市场需求,以“高端延伸、引进培育”为导向,继续做大做精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大力推动久日新材、天辰绿能、银龙预应力等现有企业发展壮大,加速推进爱旭高效硅基太阳能电池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引进绿色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用复合材料风电叶片等龙头项目,形成区域特色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

四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智慧型产业园区。以“数据化、智能化、终端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朝亚大数据项目为重点,培育发展大数据装备制造、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的大数据产业链。发挥水泥院、天工院和芯瑞达等企业先发优势,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及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国内顶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企业和服务商,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加速工程机械数字化转型,打造引领性产品和应用。

(二)聚焦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集群,发挥增强带动效应

促进服务业提质扩容,精准承接和服务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努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合作共建的典范、协同创新的战略高地,以智能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和以若干个未来经济增长点等为特色产业的产业集群,引领北辰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对接京津冀。聚焦文化创意、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重点业态,着力推进栖凤国际健康养老新市镇、都市农业生态观光园、郊野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引绿入城的生态空间利用,加快建设、完善示范区内等宜居生活空间,促进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加快建设京津冀服务业集聚示范基地,形成国内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服务业集群。

二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化延伸,服务京津雄。结合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提升改造及京津公路黄金走廊建设,聚焦科创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现代物流等重点业态,围绕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制造数字化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推进北科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全产业链条整合创新,助力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全力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三是着力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参与“一带一路”。依托陆路港物流产业园为核心,着力推进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京津冀地区物流枢纽建设。立足陆路港、大北环货运铁路、空港、海港优势,以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中兴环保智慧仓储物流园项目建设,打造汇集研发、孵化、国际贸易、生产、物流于一体的电商产业园区。

四是发挥平台型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场景应用的带动效应。聚焦共享制造、制造服务业等细分场景领域,以实施“铸魂”工程、“芯火”工程为契机,打造以朝亚、长荣等公司为核心、多家专业化企业为支撑的数个典型应用场景。

(三)聚焦发挥产城融合“核聚”效应,构建承接非首都功能项目“主战场”,积极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微中心”

以产城融合示范区为载体,有效承接北京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打造创业创新集聚基地、京津冀先进制造研发转化基地、环外战略新兴产业区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共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微中心”。

一是从载体上,倡导实施“枢纽+门户”扩大双向开放。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微中心”建设和城市节点功能需求,以京滨城际北辰站和地铁站点建设为依托,推动轨道交通站点TOD开发模式,实现产业园区生产性功能与城市功能互动融合,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开发、商业良性互动。

二是从动能上,注重通过“产业+科创”强化内生动力。积极谋划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各类创新研究平台,鼓励长荣股份、精雕数控、捷强装备等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在星谷创业工场国家级众创空间及北达市级企业孵化器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投入。依托创新创业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培育链条、“孵化+投资”的双轮驱动以及“金融服务、公共技术、专业孵化、人才培训、市场拓展、商务服务”等服务平台,推动园区从单一生产型园区,向集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复合型园区转型,推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三是从功能上,注重通过“生产+生活”促进职住均衡。一方面,依托“智能制造+机器人”科技产业园、绿地天津全球商品贸易港、朝亚大数据、苏宁智慧物流电商产业园等一批智能产业项目,加快发展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提升、原创成果的新产业和业态,培育壮大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形成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加快塑造示范镇城市功能,做好公共服务与居住空间配套,建设智慧城市功能体系,融合生态、交通、公共空间、文化等载体,推进海绵城市、人文城市建设,加快光华国际学校、绿地缤纷城、盛景星级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扩大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专栏  “2+3条”区域性重点产业链提升工程

——2条优势产业链:

成套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依托天锻和长荣印刷等高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坚持“强链、补链和延链”的发展思路,针对北辰区乃至天津市在智能制造系统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环节的缺失,做好招引培育,逐步推动北辰成套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发展,推动成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北辰分盟,着力实现京津冀成套装备制造产业协同。

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天士力、中新药业第六中药厂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企业和研究院,巩固在中成药和天然药研发制造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化学药和生物药产业在合成法、分离提纯法及生物疫苗制造的优势,集聚创新平台、加快创新转换成果、增加创新资本,提升北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完备性,推动生物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向生物制药转型。

——3条新兴产业链:

新能源产业链。依托爱旭科技、采埃孚以及弗兰德等企业在太阳能电池和风电发电风电发电机组制造生产上的优势,推进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助力骨干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不断做优做强。

新材料产业链。依托久日新材、天辰绿能等龙头企业,优化专业性光固化材料、绿色能源工程新技术等新材料产业结构,丰富产业线,提高主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光固化材料以及绿色电池制造生产设备的技术研发,重点聚焦京津冀区域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北辰区新材料产业生产自主性。

大数据存储和应用。依托朝亚数据中心和江天大数据等领军企业,与滨海“工业云”、高新区“紫光云”、开发区“腾讯数据中心”、津南“易华录数据湖”和东丽“华为云”,拓宽产业链,着眼京津冀拓宽全产业链布局,共同打造完整、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大数据产业链。

二、聚集高水平要素,打造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借力北京高端科创资源,实施“头部研发—生态平台—创新城区”的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中央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推进北辰“生产性制造”向“研发服务性智造”转变,协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一)聚集科技重大专项和首都科技资源,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依托河北工业大学,集聚天津高校资源,主动对接北京高等院校,借助北辰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科技园区,综合高校及科研院所智力创新联合攻关。

一是“带土移植”创新“基因”激活新动能。充分利用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及区内大专院校集聚优势,设立北辰版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落实《北辰区“北极星”人才发展计划(培养储备)实施办法》和《北辰区拔尖人才库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等。强化高端人才引育,优化放宽“企业提名单、政府接单办”人才引进政策条件,推广“项目+团队”模式,鼓励领军人才打包人才团队、技术专利等资源“带土移植”;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培育工程”和“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汇聚一批高水平企业家和技能人才,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的创新、创业和创智的“三创”大军。

二是重点面向北京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促进协同创新。积极对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发达地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集中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组建产业发展专家库,以兵器集团70所为龙头,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创业园,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创新链与人才连深度融合,强化头部研发人才和技术支撑,增强创新内生动力。

(二)构建引育创新创业生态载体,营造协同创新生态环境

落实天津市对重点企业支持政策的支撑引导作用,瞄准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集聚京津冀优质科创资源,引育和培育平台型企业及产业孵化器,以“无成本创业、无障碍准入、无差别服务”为发展理念,搭建“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基地”等多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研发、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型载体,打造北辰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理顺科技型企业培育路径,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加速承接北京总部型企业,聚焦“雏鹰—瞪羚—领军”企业遴选和递进式培育路径,根据行业特征、技术领域、企业规模等分类建立动态调整、跟踪服务的重点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整合特色优质服务资源对入库企业实行精准、持续支持。构建市政府、区政府、产业园功能区三级联动培育机制,营造产业功能区与科技型企业“共生共赢”局面。充分发挥海河产业基金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本作用,推进企业培育措施由“资金支持”向“服务支撑”转变,对符合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方向,研发投入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定向扶持性投资,促进企业发展由“潜能”向“动能”转变。

二是强化以逆向创新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打造京津冀高层次科技合作平台。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借助“一园多校、一园一校、市校共建”的模式推进设立汇聚政产学研资介等诸多要素的大学科技园。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搭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落地的服务平台,引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京津高校院所设立分校分院,建立专属产业化基地、产业化综合大楼。大量引入中介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推进“技术转移经纪人模式”、市校“合作契约制”等集群式的技术成果孵化转化。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院校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的“孵化研究院、孵化研究机构、孵化企业、孵化服务”四位一体的孵化器群。

三是谋划建设多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天辰、中材、中船重工等科研院所的创新“基因”,主动对接中关村综合性国家级科学创新中心,重点推动“智慧物流创新先行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中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建立与中关村科学中心及高等院校常态化联络机制,推动国家、京津冀的关键先进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在北辰市场化产业化,将产业院建设成为京津冀科技创新的“先导”、人才培养的“枢纽”、能源发展的“智库”、协同发展的“示范”。

(三)坚持“智慧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强化城市创新效能

以集聚首都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为目标,按照中央创新区(CID)理念,以服务导向型“SOD”发展模式为核心,从“产—城—人”转到“人—城—产”,重新布局城市功能,以“服务城市”推动北部创新区发展,进一步拓展到全部辖区范围。

一是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服务型城市发展需求。推进京津公路两侧和大张庄示范镇等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物联网部署,鼓励利用遥感技术、北斗卫星定位、传感器及摄像头等多种感知技术,实现交通、能源、给排水、环保、应急等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化改造,打造未来网络技术革命性创新和演进式发展的技术融合平台,以“智慧城市”推动城市“智慧”提升,增加产业转移吸引力。

二是建设区域性标志的综合性建筑群落,打造北部创新区。依托绿地缤纷城、绿地全球贸易港、苏宁智慧物流电商产业园、中兴创新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和地铁五号线北辰科技园地铁站交通站点优势,迁入并建设住宅和商业等大型公建项目,带动相关总部经济、创新创业、文化娱乐等产业发展,增加北部地区辐射效应,促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向功能多元化发展,加速“北京研发—北辰转化”的良性循环。

专栏  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程。依托天辰等科研院所,积极引进京津冀乃至全国优质智力资源,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立足北辰产业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前沿,与北京、上海等地在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展开合作,重点建设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研究院,共同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大学科技园建设工程。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谋划引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天津高校、北京高校院所高教和科研资源设立分校分院,扩大、做实、丰富和升级大学科技园,建立高效运行机制,积极构建高质量创新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聚力建设京津冀地区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产学研用创新成果孵化加速转化区“四个先行区”。

“SOD”城市服务建设工程。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城市开发,依托绿地缤纷城、绿地全球贸易港、苏宁智慧物流电商产业园、中兴创新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重新布局创业创新、总部商务、贸易展示、商业时尚、旅游观光、品质居住、生态休闲等功能,带动人流物流、资金信息流,逐步完善形成教育、医疗等强大的保障体系,加速城市扩张。

三、聚力高标准建设,构筑交通网络互联互通

坚持外联一体、内聚成核的原则,实施“区内强点、市域结网、域外畅通”的发展战略,形成区内综合交通枢纽、市域“轨道交通+城市公交”与域外“高速公路+城际铁路+高速铁路”等三层交通网络通联,着力打造由京滨高铁北辰站与陆路港构成的“双枢纽”,加快建设快速、便捷、大容量、低成本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一)加强高铁站点与城市公交系统衔接,探索TOD开发模式

以京滨城际北辰站、地铁5号线和建设中的4号线站点为中心,8至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布局,积极探索TOD开发模式,倡导“枢纽+门户”的双向开放,加强建设地标性综合区域性标志的综合性建筑群落,提升绿地贸易港、王府井购物中心、星河COCOPARK等商务功能,实现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商业的良性互动,努力打造京津冀战略黄金节点。

(二)优化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全面带动北辰区内部交通快速化发展

全面启动辖区内部交通多维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和现代化基础设施。

一是优化完善北辰城市轨道线网规划。积极推进规划的北辰区11条地铁87个站点工程实施,加强与市级部门和轨道集团沟通对接,进一步优化线路和站点设置。加快地铁4号线竣工建设,配合启动7号线二期规划,以同城化通勤和优势产业上下游配套为目标,实施5分钟邻里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30分钟街镇生活圈、城乡片区生活圈四个层级,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储备,逐步完善北辰轨道交通网络。

二是建设南北顺畅、东西贯通的“四横六纵”路网骨架。推进津蓟快速、津围快速、武静公路、京津塘高速九园路出入口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汾河南道、潞江东路等6条主次道路建设,启动朝阳路下穿南曹铁路、铁东路上跨龙门东道立交工程,加速推进北辰东道及综合管廊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以拓展空间、优化环境、顺畅通达的思路,最大限度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三)共建京津冀交通网络,全面促进北辰区对外交通高速化发展

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完善开放互联的韧性公路网络和城乡快速交通网络,提升与京冀毗邻地区公路交通服务能力。

一是积极对接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北辰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围绕“三横三纵”高速路网、京滨等铁路与北辰边界构成16个进出通道、3条国道过境而形成的9个进出通道,以及省道、县道和城市路网形成的约116个进出通道,着力提升进出北辰的通道体系区内外联通畅通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基础保障。

二是加强多层次轨道交通联结网络建设,助力打造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建立连接京津城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积极推进京滨城际北辰站与地铁5号线北辰科技园站点连接线建设,努力构建京津公交化的城际轨道客运网,借势京津城际的良好交通条件,以及京津冀高度关联的产业链、创新链优势,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要素转移和天津功能要素外溢。

三是积极共建“轨道上的京津冀”。以融入京津冀“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为导向,高效对接北京,打造连接京津冀城市群的交通节点区域,加快推进京滨城际北辰站、津承高铁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动通武廊市域(郊)铁路建设,发挥北辰区连接京津、对接雄安、辐射华北、通达全国的区位优势,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四是加快陆路港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依托陆路港物流产业园,借势“一带一路”倡议,打造集公路、铁路、空运、海运于一体的“四式联运”模式,搭建多式联运、转运交易和分拨配送三大平台。与京滨城际北辰站共同打造“双枢纽”。积极推进陆路港与滨海机场、天津港港航资源整合。主动对接雄安新区,为雄安新区货物进出口提供保障。

专栏  探索“TOD”建设工程

探索京滨城际北辰站、地铁5号线和建设中的4号线站点的“TOD”开发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增强京滨城际高铁的集聚辐射效应,提高公共交通转移效率,集居住、工作、休憩和交通功能为一体,推动城市地标、枢纽站点、绿色环保、“TOD+商业”、“TOD+运动健康”、产业链接等发展。

四、聚合高能级优势,促进城乡产城联动发展

发挥地处京津“双城记”核心区域的独特优势,实施“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文明和谐”的发展战略,优化乡村人才结构,建设流通服务平台,培育建设现代农业新项目,提升京津冀“菜篮子”保障水平,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推进城郊向都市转型。

(一)围绕人才建设和流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加快补齐人才短板,盘活农村资源,“软硬兼施”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优化乡村人才结构。把引入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以韩家墅村电商超市为样板,扶持大学生创办电商超市。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合作、校企双方协同的合作机制,积极搭建京津冀农业农村人才合作平台,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重点院校的人才交流,通过案例分析、现场答疑、政策解读等方式,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为创业青年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服务及政策支持,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二是建设综合性供销流通服务大平台。加快建立以集团公司、土特产交易中心、大数据公司、各类市场和基层供销社相融合的综合性供销流通服务大平台,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体系,形成以农民、农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基地为基础,集基层社、合作社、市场、集团公司、数据、金融、信息服务于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流通服务平台,畅通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打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功能更优的现代流通体系。

专栏  京津冀农村电商人才共享项目

以人才为突破口,与北京、河北建立电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鼓励农村、农业企事业单位间科研人员双向兼职、实行高端人才柔性引进,重点扶持乡村电商产业,扩大“产供销”规模与渠道。积极引进中国农业大学等北京重点高校大学生村官和农业技术专家,发挥高水平人才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民信息素质和农业技术培训,鼓励农民参与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电商和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发展。

(二)共建京津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引领城乡全面繁荣

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以产业融合带动为目标,聚焦京津冀生态农业协同,吸引集聚京津冀优质农业发展资源,创新城乡协调发展新路径。

一是共建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京津冀农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依托北辰双街农业科技园成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种植基地,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

二是强化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基地和科技园区,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推进农业先导性产业发展,围绕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生态环保、动植物防疫、农产品加工、烘干冷链物流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先导性产业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链与服务链对接,将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

(三)打造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推进现代农业功能拓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改善生态、服务都市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京津冀农业经济连片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一是推进京津冀休闲农业精品观光带建设。依托双街现代农业科技园和龙顺庄园,协同河北和北京南部近郊区,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和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振兴乡村经济,打造京津冀区域农业经济样板。

二是推进京津冀运河湿地休闲农业带建设。加快西堤头曙光水镇、双街都市绿谷和双口梦得奶业小镇、小五堡林海果缘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多产业的效益增收,通过统筹村镇三次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重构北辰区农业产业支柱,促进京津冀区域城乡经济文化相互交融和产业振兴。

专栏  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工程

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共建项目。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京津冀农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依托西堤头曙光水镇、双街都市绿谷和双口梦得奶业小镇、小五堡林海果缘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培育建设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打造“智慧三农”监管服务平台,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实现农村电商服务全覆盖。

京津冀休闲农业精品旅游共建项目。主要共建京津冀休闲农业精品观光带、京津冀运河湿地休闲农业带。

五、聚建高品质城区,加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

坚持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施“联防联控、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的发展战略,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我区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环境高品质发展。

(一)全面推进生态治理和生态空间保护

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全面创新的优先方向,以对接北京和服务雄安新区为主线,共同推动京津冀区域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样板。

一是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发展。在京津冀统一的生态环境目标下,依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积极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统一预判、预警、响应应急联动机制,与京冀生态环境系统交流互动、形成合力,实施区域环境综合监管。优化空气监测微站点位布局,重点标段施工单位落实“六个百分百”措施,有效降低扬尘污染,PM2.5降幅和达标天数达到天津市及京津冀环境规定标准,提升跨界污染应对能力。

二是加强水环境治理,探索治理新格局。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永定河流域,协同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强化地下水分区管控,从水量水位严控开采、超采区地下水回补、建设地下水监测站等方面依法严格管理地下水资源,切实保证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压实河(湖)长责任制,持续开展水体治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积极参与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的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应急演练,在北运河等跨界水流域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升京津冀三地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协同指挥与处置的能力。

三是加强土壤环境治理,建立土壤环境监管体系。推进京津冀土壤环境质量协同监测网络建设,查清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将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土壤环境详细调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制定建设用地用途风险管控制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二)积极参与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机制

一是参与构建跨区域共建共享有效机制。积极参与建立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协商制度,协调处理涉及区域生态建设等相关问题,充分发挥区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企业、社会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引导和监督,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二是参与共建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大数据中心,形成生态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整合北辰生态环保、社会经济等信息数据,对接首都优势科技资源,参与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系统的京津冀生态管理平台,为生态系统的常态化监测、评估、动态维护奠定基础,为跨区域生态补偿提供技术支持。

(三)全力打造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北辰样板

以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局。

一是构建京津冀区域北辰样板绿色生态屏障。继续深化推进永定河、北运河北辰段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积极参与京津冀整体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持续筑牢北辰生态安全屏障,构筑起串联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城的生态轴线,打造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商务繁荣的滨水景观带,推动建设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的高水平现代化城区。

二是建设高品质产城融合示范区。依托北运河生态区、永定新河生态郊野走廊、栖凤小镇等布置绿色休闲公园,集聚配置商务服务、教育、健康、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设施,打造集技术研发、商务服务、智慧生活、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吸引京津冀区域人才,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探索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产品市场,提升北辰生态文化价值。协同京津冀周边市区县,构建健康资源—健康生态产品—生态资产价值转化机制,重点支持以天士力大健康产业为核心,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科学核算体系,培育京津冀区域生态文化产品交易市场。

专栏  生态价值提升工程

探索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产品市场。以天士力大健康为核心,协同安国、昌黎等京津冀区县,构建资源—生态产品—资产价值转化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发挥“互联网+生态产品”新型产销模式。

构建京津冀区域北辰样板绿色生态屏障。完成北辰道隔离带、京津公路(环外段)等绿化提升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绿化覆盖水平和开放程度,实现公园绿地500米半径居住用地覆盖率100%,打造“绿廊绕城、绿带漫城、绿点缀城”的城市绿地系统,拓展居民的休闲空间。

土壤修复技术储备工程。加强农田和有机污染治理。保持和强化与北京科技界与企业界在土壤地下水修复方面对接,持续关注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加速北辰土壤治理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创新服务模式建设,建立多个修复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

六、聚升高效能服务,加快公共服务互惠共享

推动京津市区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我区延伸,按照便捷、共享、优质“三步走”战略,持续推进教育、文旅、医疗、政务等重点领域深度协同,把我区建设成为京津冀公共服务高地。

(一)落实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和政策衔接

深化落实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我区延伸,强化就业、养老、社保跨区域政策衔接,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整体水平。

一是社会保障领域,积极参与构建京津冀方便快捷的流转衔接机制。完善协作机制,探索实施工伤、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种保险的异地管理和直接结算办法,完善我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参与推动京津冀区域养老标准一体化工作,加快异地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制定跨省就业人才的医疗、住房、养老、科研等综合性保障政策。

二是文化体育领域,公共文化和体育产品共建共享。补齐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短板,加强与北京相关事业的对接衔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在大运河等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上,加强与京冀合作,推动形成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文化体系。

三是医疗卫生领域,破除壁垒、积极参与一体化进程。积极落实京津冀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放宽执业医师、护士区域注册工作,鼓励和引导优质医师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执业。探索建立三地统一的医保异地就医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和直接结算方式。

(二)推动教育与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共享协同发展成果

积极推进北辰区在教育和公共卫生方面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本区公共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协同发展带来的切实利益。

一是积极参与京津冀教育联盟及京津冀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高校学生实践基地。依托河北工业大学,深化落实与大兴、廊坊组建“京津冀三区市教育联盟”协同发展,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疏解地教育合作。重点发挥北辰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作用,推动京津冀三地职业院校、职教园区与北辰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助推天津职业大学与河北省职业院校“结对子”,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促进三省市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二是强化京津冀区域公共卫生合作。依托电子健康卡,加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北辰区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推动建立京津冀区域性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

(三)共享京津冀高品质公共服务

推动北辰医疗卫生、文娱体育等方面与北京的交流合作、协同发展,共享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持续提升人民幸福感,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保障。

一是助力搭建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鼓励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开展医联体、校际联盟、委托管理等方式,积极引进一批高端国际医院,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对区内养老需求进行精准服务,建立“北辰区智慧医疗基金”平台、“智慧社区医疗”平台、“智慧家庭医疗”和“北辰云医院”智慧医疗居民健康管理平台,探索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加保障项目,提高保障标准。

二是积极对接北京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优质资源。推动我区公共文化机构与北京相关机构联通合作,探索建立京津冀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实现跨区域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与联展一卡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探索建立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跨区域供给体系,促进北辰均衡发展。

专栏  “健康京津冀”打造工程

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平台项目。推动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行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建设,以北辰医院、北辰中医院与北京301等医院的远程医疗合作为基础,推动与京津冀区域一流医疗中心,通过合作共建、委托管理、专科联盟等方式开展合作。

京津冀异地养老服务项目。推进京津冀区域养老合作,依托现代医药产业、养老产业,发挥河道、水面和郊野公园等生态优势,重点面向北京吸引区域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北辰养老市场,引导建设一批知名的健康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基地。


第三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产业承接对接

以承接对接北京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为主线,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为重点,高水平谋划项目,高质量招引项目,高效率推进项目落地。一是细化主要产业链承接对接对象。针对“5+4”重点发展产业及北辰区“2+3”条重点产业链,按照“强链、补链、延链”的思路,探索完善“链长制”的产业链治理模式。从“世界企业500强”、《世界品牌500强》、“全球独角兽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独角兽企业”等国内外权威企业榜单排名以及A股、港股、美股等上市公司中挑选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健康、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的企业;从权威产业报告、研究报告中确定并筛选出企业所处的产业链环节,确保所挑选企业的领先性和专业性;结合北辰区各产业链环节实际布局情况,邀请相关产业领域专家对所挑选企业做最终核对及调整,形成重点发展产业主要对接名录,为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链“巩固、增强、创新、提升”打好基础。二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将北辰传统产业升级作为重点,解决传统产业升级的技术缺位问题,以工艺、产品、组织、服务等实用创新为内容,构建京津冀传统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注重产业链上游产品及技术开发,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探索共建共享的产业发展载体。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以总部经济、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合作共建、园区合作共建、企业迁建、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创新三地合作模式,引入企业化开发主体,充分调动京津社会资本力量,协同园区开发建设,实现产业协同中的利益共享。积极推进三地共建产业合作项目,加大承接北京创新成果外溢的力度,采取“总部+生产基地型”、“部门合作型”、“企业转移型”、“园区合作型”等多种模式,加快朝亚大数据等高新科技企业入驻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合力。

二、创新招商引智方式

摆脱单纯依靠政策和土地红利的招商思路,创新招商引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助力吸引优质项目和智力资本落地。一是整合部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谈判筹码。深入研究法律法规关于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主动整合部门政策优势。创新求变,为企业提供灵活多变的用地模式;整合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和各类金融服务;量身定制,为企业生产用工等提供贴身服务。二是明确招商引资方向,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和成功率。选点布控,主动出击,突出重点区域开展招商;拓宽招商工作思路,针对重点产业开展招商;结合我区特色资源,挖掘“卖点”,发挥特色资源开展招商。三是坚持引企业与引资本相结合,多渠道拓宽招商路径。大力开展领导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商会招商、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拓展专业化招商和产业化招商新途径,进一步发挥海河产业基金、新一代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等专项基金的作用;建立产业集聚大数据云平台,打造“北辰产业大脑”,加强与北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高技术人员等沟通联系,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智囊库”。四是坚持招大引强与招新引高相结合。注重引导内外资更多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总部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与在京商会协会、中介机构合作力度,深化与首都央企国企、民营强企和中关村、亦庄等优质资源合作,广泛吸纳北京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努力招新引优、招强引链、招才引智。

三、加强统筹协调机制

积极协调北辰区内各相关单位,建立区内联动,事前事中事后动态管理机制,固化为制度安排,细化完善配套政策。一是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对“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动态更新,充分发挥区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协同统筹作用,建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二是强化区域间统筹协调。强化京津冀地区间、部门间在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方面衔接协调,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各环节,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运输需求,因地制宜、有序实施。三是加快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建立由京津冀三地科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民众等构成的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资源和行业权威性优势,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把脉问诊”,提供决策咨询。

四、做好资源优化配置

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体制机制,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落实减税降费等相关政策。加强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积极打造北辰“营商环境3.0”版本,为企业提供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创业环境,吸引企业扎根北辰。二是以园区为载体,规划合理产业布局,提高入园项目条件,规范项目管理。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园区全产业链集群集聚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高效能转化。三是用足外部资源,改善内部环境,提高资源配置质效。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推动外部资源协同共享,创造条件引导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区内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效对接。

五、优化金融服务体系

优化金融支持力度,多渠道、多举措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积极加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及数据库系统”,进一步打通与各金融服务单位之间的联系渠道,打造企业统一申报平台与统一科技金融服务受理平台,实现网上科技信贷供需业务对接处理。二是与京津冀共同发展“飞地经济”,建立“企业融资需求库”,与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实行“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畅通融资信息渠道,搭建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努力完善金融产业链,提升金融行业对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不断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北辰。三是拓展融资服务体系,引导京津冀区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金融对接,共同参与开展银政合作模式。健全创新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众筹基金、创业风险援助资金等一系列引导支持资金,为科技型企业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服务。

六、创新人才服务环境

实施北辰区版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健全科技人才吸引体系。一是启动北辰人才库建设工程。组建专家团队、管理团队、推广团队,专家团队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负责提供政策咨询建议、技术研发支撑等。管理团队由重点行业、企业的领军人才组成,负责引领区域产业集聚发展。推广团队由技术经纪人等科技中介服务人才组成,为成果与市场对接提供服务。二是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圈建设。推进高端人才集聚和跨区域创新创业。以吸引京津冀及全国科研人才到北辰创新创业为目标,重点在北辰道—龙门道和京津公路围区率先建成一批适宜北京人才智力来津创新创业的“双创”示范基地。聚焦重点合作园区和优势产业,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创新基地和生物发酵中试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带动、培养出一批研制、开发方面的优秀人才。三是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围绕促进产城融合,以盘活现有闲置楼宇为主,适度新建为辅,多渠道筹集房源,满足人才住房需求。适度放宽人才公寓认定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人才住房保障措施。

七、优化机制体制创新

以机制体制创新推动北辰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循环,打通体制的“断头路”、畅通政策“大动脉”,消除地方之间的行政限制和壁垒。一是探索项目跨区域协同管理服务机制。北辰区应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统一项目准入标准,转变自身观念,积极申请纳入统一项目管理平台,为承接对接项目拓宽通道。二是主动创新北辰区税收电子化建设,为承接及招商引智等项目提供税收便利化渠道。实现北辰区办税服务平台与京津冀跨区域数据平台之间的交互,探索异地办税、区域通办;探索创新财税分享机制,财政共同投入机制,积极研究对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跨地区分享新办法。三是加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以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为基础,探索部分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结转机制,探索北辰区公共服务便捷共享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北辰区比较优势,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为促进创新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增便利。

名词解释

一、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模式,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谋划北辰高铁站与周边地区交通快速通道连接方案,以5至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进行高密度开发,形成同时满足居住、工作、购物、休憩等需求的多功能社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高度和谐统一。

二、SOD(以服务导向的开发模式)

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是公共服务导向的开发模式,是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的优势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转移到新区,同时配置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为新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以达到带动发展的目的。

三、CID(中央创新区)

中央创新区(Central Innovation District,简称CID)是以新的“创新空间”为核心的地标性区域。CID是一个城市或区域高端创新要素的融合聚变区,区域内高端创新人才汇聚,创新活动极其活跃,是创新成果持续输出和创新影响力最大的地标性区域。CID战略地位显著,往往作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以及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示范区,对周边区域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CID已成为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新引擎。


北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社会信用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诚信意识和水平,优化我区营商环境,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关于诚信建设的要求,为更好落实天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署,制定本规划。

发展基础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制定出台规划方案在信用信息系统运行机制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及诚信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诚信北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制定《北辰区加快推进诚信建设行动方案》《北辰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等引领性文件从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市场监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多个方面制定了制度措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诚信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拓展至40多个部门17个镇街及开发区制定下发了相关工作规则和细则进一步明确了组织架构和推动落实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参与度显著提升各项信用工作稳步推进成立北辰区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信用工作力量进一步充实

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10月以三库、一网、一平台、四体系、N应用”为核心的信用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成为全区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公示查询总窗口和信用监管的总枢纽编制和更新《北辰区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信用平台归集推送各类信用数据超过460万条覆盖全区6万余户市场主体报送双公示数据超过3万条政务共享使用数据超过30万条北辰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门户网站在支撑放管服改革,服务和改善民生,推进信用场景应用等方面初见成效,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信用平台建设观摩,并被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评为2021年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一体化建设“特色平台网站”。

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建立健全红黑名单认定联合奖惩督促失信主体限期整改信用修复等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信用约束惩戒作用不断强化联合惩戒逐步制度化奖惩案例排名位居全市前列建立定期向市诚信办上报和区诚信建设成员单位通报机制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逐步建立信用培训信用修复签订承诺书等扎实推进信用承诺书签订超过1万份持续推动行政许可落实信用承诺制容缺受理制”,与市有关部门探索形成信息公示风险分类随机联查结果告知联合惩戒五环相扣链条式监管体系积极开展信用惠民便企信易+逐步体系化应用个数居天津市前列

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初见成效四大领域诚信建设初见成效政务诚信建设稳步推进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展多形式政务信教育全面落实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工作机制商务诚信建设扎实推进将天津市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信易贷平台)链接到信用中国(天津北辰)平台六贷一透”“小微快贷”“税务贷等信用贷助力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生产安全黑名单制度严格落实危化企业实现分级管控税收分级分类管理深入推进集中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价格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统计等领域失信约束力度逐步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取得实效全面建立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开展医务人员医德综合评价;建立健全养老救助社会组织等方面诚信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督执法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司法公信建设效果增强大力推进司法行政信息公开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诚信建设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收费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实施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逐步解决执行难问题

诚信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积极组织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公民信用意识”“筑牢信用基石助推高质量发展等诚信主题宣传活动重点抓好15消费者权益日诚信兴商宣传月”、“14信用记录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区中小学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建设融合于全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评选表彰市级三大系列和全区十项文明创建中加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诚信建设测评权重20余家企业成为天津市首批诚信经营承诺示范店”,“人人讲诚信事事守信用舆论氛围日益浓厚深入探索诚信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已建成双发商业街诚信示范街与红星美凯龙诚信示范园区诚信示范作用开始凸显

总的看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平台系统建设不断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健全诚信建设全面加速信用在经济社会中的渗透应用逐渐增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在全市信用指数监测综合排名上升至前三名同时应该看到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信用制度建设较为滞后政策支撑力度有待加大;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尚不顺畅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和开放共享有待深化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还不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和作用有待加强;信用服务供给创新能力弱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还需健全行业领域诚信建设滞后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力度不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参与度感知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既存在加速推进的条件和机遇也面临规范审慎发展背景下突破空间缩小的难题和挑战

从条件和机遇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起步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导向将进一步强化国际竞争传统优势逐渐式微竞争新优势亟待塑造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营商环境改善满足人民群众对诚信社会期望的战略意义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时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推进将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也为我区加快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在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有效抓手也将为多部门协调合力推进营造良好氛围

从难题和挑战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总体框架基本建立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法律法规依据不足规范性不够为此十四五时期信用建设工作将进入规范完善阶段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重心将转向提高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上来在此背景下以往先进地区工作推进中的突破性探索空间将大大缩小我区相关工作推进或将面临有效抓手欠缺难题如何在更趋严格的规范框架下较快取得显著成绩将成为重大挑战

总体判断在国家和市级层面持续推动下努力抓住发展条件和机遇积极应对工作推动中的难题和挑战我区社会信用体系的硬件基础和运行机制有望加速推进信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程度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质量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格局

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北辰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十四五”期间的拓展提升奠定了基础,但北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

1.信用基础设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虽然北辰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受到国家和天津市褒奖,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信用评价等信用数据价值挖掘、发挥不充分,信用门户网站社会服务功能有待提高,平台支撑营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待提升,重点行业(领域)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较为滞后,支撑行业信用监管能力不足。

2.数据归集共享应持续加强。数据归集的数量、维度、质量有待提高。水、电、气、暖、仓储、物流等涉企信息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力度不够,信用信息支撑创新应用的信用场景不足。

3.行业信用监管机制相对滞后。各行业(领域)信用监管制度尚未全面建立,部分行政机关运用信用手段实施精准监管、长效监管、分级分类监管的意识不强,开展行业信用监管的领域、应用信用承诺、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的场景还需加快应用拓展。

4.信用的社会感知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建立信用社会,难点就在全社会提倡信用的氛围营造上,让百姓知信、守信、用信、竞信“信用惠民”应用场景仍与社会大众期待有一定差距信用“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还不强,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氛围有待加快形成。

5.信用体系建设支撑“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尚不明显,信用示范建设应当加强。应持续加快构建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具有更高效率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大力惩治失信问题,大力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期间对天津工作作出的三个着力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把握好天津市及我区发展战略定位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心价值观为导向以规范建设速推进为主线以提高诚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促进信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重点夯实信息化基础加紧补上信用信息共享短板健全以信用激励和惩戒为中心的运行机制推动构建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社会信用体系

(二)建设目标

2025年力争实现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建立诚信价值感知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信用工作考核指标监测位居全市前列力争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区具体表现为:

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夯实以信用中国(天津北辰)平台为载体的信用信息系统全面建成信用信息归集量突1000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完善

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融合开发机制基本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大格局全面形成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服务市场加快发展壮大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进一步强化

信用监管深入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建立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环节的信用监管手段得到深入应用监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信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社会信用体系在政务服务公共事业市场运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支撑作用全面发挥

专栏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标体系

维度

指标

2025年目标

属性

信息化基础

信用信息归集数量

1000万条

预期性

信用信息归集质量

100%

预期性

双公示数据准确率

≧999%

约束性

重点人群信用档案覆盖率

100%

约束性

信用

监管

严重失信事件发生率

≦0001%

约束性

A级纳税人和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占法人企业比例

≧5%

预期性

信用承诺覆盖率

≧75%

约束性

严重失信名单数量占比

≦06%

约束性

信用

应用

信易+覆盖领域

15个

预期性

信易贷规模占GDP比重

10%

预期性

信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

10%

预期性

信用权益保护

信用修复通过率

≧98%

预期性

信用异议发生率

≦001%

约束性

(三)基本原则

健全法制规范发展落实国家和天津市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要求建立完善信用制度规范着力提升信用体系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健康发展

对标一流创新发展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先进做法和经验对标建设标准重加强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体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探索实施重大专项工程构建具有北辰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

全面共享协同发展按照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理念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内部公共信用与市场信用信息之间全面共享全面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构建共建共用共享的新格局

强化应用融合发展将信用应用放在突出位置有效挖掘信用价值以用促建持续推进信用基础设施和运行机制健全优化加大信用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信用在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局面

夯实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基础

(一)强化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打造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升级版按照在线、实时、一体化、集约化要求和共建、共享、共用原则,高质量打造北辰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升级版,全面提升数据治理、业务管理和应用服务能力。迭代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创新丰富信用产品库,优化数据归集、分析挖掘、共享开放等运行机制,完善信用承诺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等功能配置,强化区信用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及各行业领域相关业务系统的联通建设,推动与政务平台对接,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信用协同应用及支撑体系。加强信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实现对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信用监测、分析和预警,形成具有感知、分析、决策能力的全市信用大脑。增加市场主体监管、信用监管数据管理、综合信用评价、联合奖惩管理、信用修复、合同履约等信用监管功能模块,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有力支撑信用监管工作落地落实。

专栏  信用协同应用及支撑体系建设

重点打造信用监管子系统支撑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机制运行,在事前环节拓展信用承诺信息归集并通过“信用中国(天津北辰)”网站公示,实现信息可核查。在事中环节,完善批量信用核查功能实现对信用主体的分类管理、分类存储,为各部门提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支撑。在事后环节,升级信用联合奖惩系统,推广“一键搞定”从发起—响应—反馈的应用模式。

完善信用修复处理标准规范及实施流程。开发线上信用修复功能,为申请主体提供全流程线上服务,实现信用修复“一站受理、一次办成”。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失信治理专题,为主管部门开展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打造信用中国(天津北辰)升级版结合天津市城市信用监测指标和公共信用服务需求,建立完善信用承诺、信用立法、信易贷、诚信建设万里行、“双公示”等重点栏目,畅通信用修复、信用承诺、自愿注册等线上渠道,推进信用监管、专项治理、惠民便企等主题板块建设,进一步丰富网站功能模块设置,依法依规加大各类信用主体公共信用信息公示力度。结合权力清单编制“双公示”信息目录,推动各部门全面及时做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工作,健全“双公示”工作督促通报机制,实现政务服务网、“信用中国(天津北辰)”门户网站、各部门官方网站“双公示”信息三个同步,上报率、合规率、及时率三个100%,力争准确率达到99%。积极探索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补偿、行政奖励等其他行政行为信息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打造“信用北辰”综合服务移动端品牌,贯通线上线下,实现线下窗口查询与线上“信用北辰”综合服务移动终端等查询结合,积极探索信用嵌入便民服务,信用嵌入公益服务,形成具有北辰特色的信用移动服务新模式。

加强信用信息安全设施建设推进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安全管理善信用信息安全监控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强化信用信息技术保密手段数据信息处理升级核心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加密技术制定信用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开展信用信息系统安全认证加大信用信息安全检查力度通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国产密码应用建设实时数据备份等方式提升信用中国(天津北辰)网站安全管理能力

(二)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

提升信用信息归集质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编制和完善政府部门信用信息目录和数据清单协同做好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整合工作建立健全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信用档案定期更新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全覆盖依托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快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责任人律师教师医师等重点人群的信用信息资源库建设加强数据和接口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各有关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全程自动化采集与定期更新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督促通报机制规范归集信用信息整理扩展市场信用信息向市信用平台的汇集途径畅通企业自主申报通道建立申报核实机制

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的横向和纵向信用信息共享规范和机制强化区信用平台与国家市级平台之间与区级政务服务平台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及各行业领域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推送和共享对接机制形成覆盖全区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一张网”,全面提升信用信息享水平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

(一)加强信用信息融合开发应用

构建信用信息融合机制建立敏感数据脱敏处理的基本规则在确保数据安全基础上研究制定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向市场社会开放标准探索建立非营利组织专业机构数据公司民间团体等主体的信息认领权责机制加快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双向开放进程重点强化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食药监管知识产权城市建设水电气热等领域的公共信用信息开放率先推进市场主体的合同履约信息与公共信用信息融合

构建信用信息开发机制探索制定公共信用信息开发权限与主体责任的相关标准和机制引导市场化机构开发公共信用信息大数据模型通过商业模式和应用模式创新提供市场化增值服务进一步释放公共信用信息价值

构建信用信息应用机制及时对接国家市级相关机制建设进展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发展实际的信用信息应用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信用信息融合应用通过技术革新丰富信用产品和应用场景创新信用大数据交易机制形成资产确权资源定价供需撮合数据交易等功能完备的信用大数据流通服务体系努力挖掘信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二)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完善政府主导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制定适合北辰区特点的失信行为认定指标体系分级标准合规合理认定失信行为及时精准上报市级部门跟踪红名单”“黑名单和重点关注对象名单认定和发布探索红黑名单认定协同机制联合奖惩牵头部门在国家有关领域合作备忘录基础上梳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的联合激励和惩戒事项制定联合奖惩措施清单明确强制性和推荐性措施不断完善两类措施清单推动落地实施明确联合奖惩具体事项实施依据实施主体实施手段实施对象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事项中对诚实守信者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减少日常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对违法失信者实施限制参与招投标取消荣誉称号及评先评优资格限制申请政府性资金等惩戒措施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

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在各自权限内探索创新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支持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自主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对象措施和修复办法探索实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负面清单制度信用积分制度以及跟踪监测反馈制度等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行业自律信用激励惩戒机制等多种方式推动诚信建设

(三)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

持续推动政务用信机制推进政府部门在行业管理工程招投标重大政府采购等行政管理过程中购买信用服务鼓励在重点行业管理中引入信用服务机构参与信用监管为行业信用档案建设备案资质准入提供基础社会信用信息查询和核查服务提供行业信用状况监测报告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政务诚信评价

大力培育信用服务机构发展支持市信用联合会本地优势企业行业协会拓展信用服务加大培育本地具有较强市场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信用服务机构力度吸引国内知名信用服务机构入驻探索建立信用服务机构产业集聚区鼓励产业园区引入信用服务机构为园区管理入驻企业提供定制化信用产品和服务探索政府应用+市场机制双轮驱动的信用行业发展模式支持服务机构做大做强

支持相关行业创新信用+大数据产品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发掘信用+大数据创新项目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大数据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用大数据产品启动研发反映各类社会主体多维度信用状况的信用创新产品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城市精细化管理社会创新治理的需要

强化信用服务市场规范健全信用服务机构行为准则强化自律约束建立对信用服务机构的全过程监管和约束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强化信用服务机构诚信履职诚信服务诚信收费加强指导监督和协调规范推动信用服务机构率先开展信用承诺设立首席信用监督官全面加强自身信用管理深入开展信用服务机构信用评估激发其诚实守信内在动力建立健全信用服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完善信用评估机制加强对信用服务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和职业培训

(四)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

进一步健全信用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应急处理机制推进重点领域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等级保护和系统安全认证加强重要信用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数据管理和治理能力实现数据流通与调度过程日志管理严格信用信息使用程序严肃查处非法采集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严禁泄露不动产登记信息守住保护信用信息安全底线引导信用服务机构加大投入加强安全管理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建立健全异议处理和信用修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异议投诉制度严肃查处违规泄露篡改或利用信用信息谋私等行为严格执行国家信用修复的标准和流程确保信用修复工作规范公开透明建立有利于失信主体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支持有失信记录但已履行责任的个人退出失信名单后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积极消除负面影响

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公共信用信息要严格区分涉及信用主体的隐私信息和公开信息按照分级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加大对征信机构评级机构大数据公司及各类信用服务机构违反法律规定危害信息数据安全侵犯个人权益和隐私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非法采集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坚决守住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安全底线

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一)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

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按照国家和天津市统一部署一制三化改革为统领各具备行政审批职权的部门梳理可开展告知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开展审批替代型容缺受理型证明替代型行业自律型信用修复型和主动公示型等六类信用承诺应用以信用承诺代替证明材料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扩大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承诺覆盖面和样板量积极打造无证明城区”。探索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查行政审批项目申报等事项中推行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将信用承诺书及履约状况数据项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作为事中事后监管重要依据进一步优化信用中国(天津北辰)网站信用承诺专栏归集公示各部门信用承诺书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做出信用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组织开展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组织编制市场准入诚信践诺读本推动各部门充分利用政务服务窗口门户网站APP微信等途径在市场主体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采取发放宣传册播放视频现场讲解信用政策、主动信用承诺等形式开展守法诚信宣传教育督促市场主体守信用信

大力推广应用信用完善区信用平台相关功能将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信用信息分门别类归集展示方便各部门查询应用加快出台信用报告应用实施意见引导各部门编制信用报告应用事项清单加大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资质审核行政审批项目立项市场准入公共资源交易等事项中的应用力度拓展使用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信用报告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广泛主动应用信用报告积极参与推动京津冀区域信用报告互认

(二)加强事中环节信用监管

积极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综合评价结果将国家天津市北辰区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定期推送至各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参考使用研究建立符合北辰区特点的信用+大数据精准监管综合评价模型将评价结果试点应用到部分行业监管系统推动相关部门利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结合部门行业管理数据建立行业信用评价模型为信用监管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基于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和日常监管信息探索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公共信用应用

大力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充分掌握信用信息综合研判信用状况的基础上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行业信用评价及行业协会商会信用评价结果等为依据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在招标投标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教育科研及服务等重点领域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指标结合进行动态分析监测探索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进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实现执法监管信息回流闭环管理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信用风险一般的市场主体按常规比例和频次抽查加强日常监管及早排查发现和消除隐患;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

(三)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

督促失信市场主体限期整改积极推动失信市场主体在规定期限内认真整改履行相关义务消除不良影响整改不到位的按照谁认定谁约谈的原则由认定部门依法依规启动提示约谈或警示约谈程序约谈记录记入失信市场主体信用记录通过信用中国(天津北辰)网站动态更新向社会公示并推送至市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针对诚信缺失问题突出诚信建设需求迫切的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治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整改

积极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各区级部门以国家市级有关部门失信联合惩戒规定为依据依托天津市联合奖惩平台系统大力推动联合奖惩系统在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等业务系统中的嵌入式应用实现逢办必查”,大力推动联合奖惩一键搞定便捷模式对严重失信惩戒对象依法实施自动比对自动抓取自动拦截自动限制推动联合奖惩取得实效探索实施企业政策兑现信用动态监管将企业信用状况与政府政策兑现数字化联动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形成申请-核查-反馈的产业政策兑现信用监管闭环探索将消极履行清算义务的市场主体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研究对相关市场主体直接责任人实施信用联合惩戒推动市场主体依法有序出清联合奖惩典型案例要及时上传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按国家要求积极报送

坚决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在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养老托幼工程质量文化旅游等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领域加大对严重失信主体的监管和惩戒力度梳理行业禁入标准和规范对拒不履行司法裁判或行政处罚决定屡犯不改造成重大损失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精准识记录市场主体失信行为对列入禁入名单的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在规定期限内清理出市场实施严格的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行业主管部门将惩戒案例推送至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依法追究违法失信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被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对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进行失信惩戒并将相关失信行为记入其个人信用记录归集至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大力整治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将涉诉政府债务清偿纳入预算管理持续加强失信政府机构的专项治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出现违法失信行为的要通报上级主管单位和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出现违法失信行为的要通报所在单位及相关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采取适当方式共同督促改正并纳入公务员诚信档案

(四)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

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对信用监管的支撑作用依托北辰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国家互联网+监管等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公共信用信息市场信用信息投诉举报信息和互联网及第三方相关信形成覆盖全区各类市场主体基础信息执法监管和处置信息失信联合惩戒等相关信息实现信用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公示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研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强制等信息对接公开方式充分利用国家互联网+监管等系统建立风险预判预警机制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运用大数据主动发现和识别违法违规线索有效防范危害公共利益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通过物联网视联网等非接触式监管方式逐步实现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和信用服务机构协同监管大力支持有关部门授权的行业协会商会协助开展信用监管鼓励相关部门与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大数据分析风险预警失信案例核查失信行为跟踪监测等方面开展合作切实发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在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作用

大力推动信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一)以信用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以信用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充分激发政府效能为守信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梳理行政服务事项清单规范推进政务服务信用承诺制容缺受理制”。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持续推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文化执法劳动监察公安等领域应用信用报告探索实行N证合一”,逐步减少提交材料数量;加强公积金电力水务能源社保等部门间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加快与市级信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优化服务流程实现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实现秒批秒办减少审查时间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以信用提升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创新开发信用与民生融合应用场景研究制定信用+民生措施清单结合重点民生领域开展多场景应用建立教育机构教师及其他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将信用评价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评选表彰等的重要参考以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配餐中心幼儿园保育院为突破口创新+养老托幼服务模式升养老托幼服务质量实施对创新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政策探索形成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北辰方案”。建立健全信用医疗服务体系研究开展信易医”,使信用好的患者享受免收住院押金门诊陪诊服务出院手续容缺办理和特殊检查预约等诊疗服务探索实行进一次院只付一次费”“先诊后付费”。推动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信用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鼓励基于信用信息实施先消费后付款等便利化措施推动做好个人信用奖惩工作将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表彰信息纳入区信用平台并予以激励拓展北辰诚信一卡通使用范围

(二)以信用应用激发市场活力

大力推动信易贷创新应用依托天津市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我区有关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鼓励外部机构入驻创新开发和大力推广信易贷产品和服务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线获取金融机构授信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探索建立创新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政府采购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信用保证保险基金等多层次中小微企业增信制度持续推动银税互动银担合作实现纳税信息与金融信息互认促进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不断拓展信用市场化应用场景与较成熟的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用信持续推进实施信用+建设研究制定信用惠民便企措施清单”,鼓励市场机构开展信易游信易行信易租信易阅信易购等系列信易+应用示范项目研究推行信用+电子保函替代企业缴纳保证金制度先行赔付机制形成一批具有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信用服务应用充分释放信用价值让守信者享受更多便利与优惠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探索建立放心消费第三方信用监督服务机制不断拓展社会化市场化守信激励措施创新消费模式扩大消费需求增强诚信企业和个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获得感

专栏  探索守信激励场景

信易批加强告知承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实现简证便民,推广为诚信主体提供“容缺受理”服务。

信易贷加快信易贷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推动平台平稳运营,丰富信用服务产品,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在融资贷款领域的应用。

信易担依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建设工程领域推广使用电子保函,推动实现守信企业投标“网上办”“零跑腿”。

信用+园区服务围绕园区招商引资需求,推进信用核查工作,为守信企业提供融资租赁优惠等服务,吸引优质企业进驻。

信易游为守信者提供景区门票购票折扣和免票优惠,酒店价格优惠、免押金快捷入住等服务。

信易行为守信者提供公交乘车免票优惠。

(三)以信用生态持续推进营商环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用信息的充分共享,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的信用约束机制,是促进简政放权、更好做到“放管结合”、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不断深入,将加快信息共享进程,推动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激发政府和市场对信用服务的需求,进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开展重大专项工程建设

(一)信用示范区创建工程

按照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要求对标对表开展各方面工作。各部门以信用承诺、分级分类监管、失信惩戒、合同履约、信用大数据开发应用等为重点,积极开展信用建设创新示范。积极开展争创“诚信经营示范店”、“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单位”等评选活动,培育树立一批诚信典型标杆。积极融入“信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促进行业与地区形成创新特色,以“信用可视化”在家政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创新创业等领域打造一批信用应用示范项目,实现“信用可查、信用可评、信用可用”,及时动态掌握主体信用状况,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主体守信有价值、失信有成本,构建全区浓重的信用氛围。

(二)政务诚信提升工程

聚焦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兑现、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未履行法院生效判决、失信被执行人等问题,进一步加强政务失信问题治理。建立政府决策执行诚信履约机制,开展政府失信问题专项治理,扎实做好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治理以及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以行政性合同为突破口,探索合同履约信息共享和管理。以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为前提,按照可识别和精简必要原则共享行政性合同信息,推进与法院判决、仲裁等结果信息比对关联,并纳入北辰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及相关主体信用档案。探索建立线上签约存证平台,支撑合同生成、实人认证、线上签约、履约管理,实现网络签约行为的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和全方位协作。支持和鼓励签订行政性合同的双方共同授权将合同信息自愿注册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合同履约情况共同确认机制和合同相关方信用状况跟踪推送机制。综合采取限制融资、限制投资项目审批、限制获得各级政府性补贴补助资金等惩戒措施,着力解决政府承诺不兑现、拖欠款等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推动政府部门诚信自律,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巩固“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成果,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优化行政监管和政务服务效率,切实降低行政复议纠错率、行政诉讼败诉率。加强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反应、科学处置能力建设,完善信息全流程公开披露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公职人员诚信档案、信用监督和不良行为整改自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政务诚信评估和监督,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和公务人员诚信履职意识。

专栏  “政务信用评级”项目

开展政务诚信评价。在政务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设立指标体系,标准化计算区域政务诚信指数,开展政务诚信评价,提升党政机关对政务诚信重视程度,重点加强基层诚信建设。

建立健全公务员诚信档案。依托北辰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量归集公务员基础信息、奖惩信息、年度考核信息等,全面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完善公务员信用管理制度,将公务员信用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形成查询应用记录台账。

加强政府失信治理。防范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失信行为,确保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失信被执行人整改到位率达到100%,并杜绝新增。

(三)探索信用经济试验区

在双发商业街诚信示范街与红星美凯龙诚信示范园区建设基础上,划定特定区域或街道,打造以信用与经济运行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信用经济示范区,带动全区信用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深度应用信用评价报告。探索“电子保函+信用”替代企业缴纳保证金制度,形成有追溯可记录的保函信用体系,对信誉好的企业优先开具银行保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依托区内众创空间,对信用良好初创企业在融资、租赁、行政审批等环节进行激励,进一步便利企业创新创业等经营活动。在更多证明事项中实行以信用报告、信用承诺替代办理相关证明手续,推动企业审批流程便利化。在切实简化优化企业注销手续的同时,强化企业注销信用约束。用好北辰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面向初创中小微企业的“信易贷”产品。率先在“信用消费”、“信用住宿”、“信用医疗”、“信用出行”等场景做出标杆示范。

专栏  试验区创建项目

加强信用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包括推动北辰企业信用评价全覆盖、推进北辰信用制度创新、开展信用监管改革创新、推动信用公共服务改革。

强化信用服务。加强信用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包括开展信用修复制度创新、探索信用投融资改革、推动信用市场服务创新。

推动信用服务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在信用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推动信用服务行业和产业集聚发展。

(四)创设诚信社区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社区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织密织严基层治理网,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常态化开展诚信进社区活动,鼓励各社区、街道等根据自身实际,申报创建诚信社区,同时强化跟踪指导,确保诚信社区创建质效。探索在社区开展“信用+垃圾分类”“信用+物业”等创新实践,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社区治理体系。探索“信用+党建”模式,规范化管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有效提高党员群众对党建的参与度和响应度。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网,以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为基础,发挥志愿者带头示范作用,居民共同参与制定社区信用公约,营造诚信氛围。支持社区根据好人好事、违章搭建、高空抛物等行为设立社区信用红黑榜,推荐守信居民参与社区评奖评优、享受免费旅游、免费体检等活动。

(五)智慧城市+信用工程

信用和信息是现代社会融通与经济运转的两大基础,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围绕的两个核心。将信用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信用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不断提升信用平台数据处理能力,让融合信息更好的服务于基础信息不对称的行业、生产环节和公共服务,以先进技术和信息的融合运用为智慧城市赋能。实现信用信息的记录、采集、处理、建档和传输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实现信用信息在特定场景的自动应用。通过将信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为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公共服务创造更多机会。

(六)诚信缺失专项治理工程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中的诚信热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失信突出问题,在电信网络诈骗、互联网信息服务、骗取社会保险、金融、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等领域集中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推动诚信建设长效化。进一步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力度,全面挤压失信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法院、公安等部门积极拓展失信被执行人治理渠道和创新曝光模式,探索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公司共同建立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定制失信被执行人专属彩铃和挂机短信,推动多渠道、立体式、全覆盖“曝光”失信被执行人的严峻态势。注重部门协同、统筹推进,依法依规开展常态化专项治理行动,努力打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

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保障

完善区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对全局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各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加强对各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发展建立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制”,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学信用懂信用善于运用信用来加强监管搞好服务各部门应及时向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反映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中重大问题按计划推进相关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强化财政预算保障设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鼓励各部门结合上级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部署和工作实际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示范领域先行先试加大在教育培训课题研究信用平台建设信用产品研发应用等方面投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影响大有实效有示范作用的项目建立对既有给予资金补贴的信用管理应用项目的跟踪评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市场化融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服务市场加大对信用标准制订信用信息采集信用产品研发信用产品服务应用推广等支持力度

(三)做好诚信宣传教育

持续深入推进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继续组织实施好诚信兴商活动月”、“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宣传活动弘扬诚信文化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介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大对守信典型的宣传和对失信典型的曝光力度依托校园企业街道社区村镇等渠道加强普及信用知识开展青少年企业家重点职业群体的诚信教育开展企业亮信活动鼓励区内企业主动公示信用举办信用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宣传推广各类诚信典型和诚信事迹解读分析联合惩戒案例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四)强化考核引导促进

将信用建设工作纳入全区绩效考核对照国家城市信用监测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监测评价工作建立差别化的信用工作考核制度以及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以绩效考核倒逼各单位履职尽责做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加强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强化部门协同情况检查把诚信建设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整治结合起来对工作推进不力不负责任工作滞后造成影响的要及时进行通报约谈逐步实施全区信用工作清单化管理制度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评价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推动作用


北辰区人口发展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天津市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是北辰区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美丽新北辰的重要五年。科学编制《北辰区人口发展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对于持续优化人口发展,推动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天津市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天津市北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充分考虑北辰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分析预测北辰区人口发展趋势和公共服务需求,阐明“十四五”时期北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北辰区“十四五”时期推进人口发展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北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布局、调结构、促改革、提质量,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促进人口均衡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更高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人口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效引导人口与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90.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达到45.4万人。户籍人口总量适度增长。人口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末,北辰区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4.33%、63.82%、21.84%,0—4岁性别比为104.7。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364人,专业技术人才2999人73名企业家入选新型企业家,15人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人入选“特殊人才支持计划”,评选出北辰区科技拔尖人才4名,“北极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79人,共办理“海河英才”计划人才引进14252人。人口分布更加均衡,新城镇人口集聚能力提升,城乡人口密度级差缩小,人口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就业创业服务不断优化。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群众就业更加充分。2020年新增就业人数2.43万人,“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9.8万人。妥善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宣传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创建就业创业载体,“十三五”期间累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1家,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197家,扶持激励大学生等重点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累计281名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305人。统筹利用整合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培训格局,“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4391人次。

公共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本建设项目807个,其中85%的项目落户郊区,教育资源进一步均衡。持续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新建、接收配套幼儿园13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6930个,率先入选“全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验区”。新增小学6所、中学2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8940个,完成53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与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改革顺利完成,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在75%以上。南仓中学荣获“国家级文明校园”称号,实验中学和霍庄中学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心理健康示范校和国防教育示范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排名处于全国前列职业院校“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持续深化荣获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示范区”称号。成立特殊需求服务指导中心,特殊教育创新水平步入全国一流行列医教结合国家级特色教育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特殊学生从学前到大专的十八年全免费教育。智慧校园加速升级,三通两平台建设持续优化,建成北辰智慧教育云平台,累计用户超过7.2万人,成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成员”。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率在全市保持前列。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成为全市唯一受到国务院表彰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进区,获评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首批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慢病示范区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区属三级医院为龙头、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级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社会办医机构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第二儿童医院、朱宪彝纪念医院(代谢病医院)落户北辰,北辰医院、北辰区中医医院获评三甲医院,北辰区中医医院成为首批唯一获得全国“示范卒中防治中心”的中医医院,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标准,大张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的双下沉。创新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医保联网刷卡全覆盖,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50个,签约群众24.10万人,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稳步提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14‰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为0,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6.01%以下,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99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完善。“五大文化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建成区美术馆、非遗展览馆,区文化中心投入使用,镇街高标准文体中心实现全覆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获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连续多年开展“感动北辰文明人”评选活动,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扎实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北辰区“北运河之夏”和谐文化大舞台、“天穆杯”小品展演等活动,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累计举办各种读者服务、文艺展览讲座等活动872次。首届乡村春晚入选国家文旅部2020年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动晨光电影放映站被授予“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完成大运河保护区文物影响评估、考古送审和区级第四批非遗传承人、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国家战略,体育设施加快建设,建成北辰区体育中心,达到“五个一工程”的要求,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40个笼式足球场和7个多功能运动场,新建和修缮健身园330处,村居“健身园”实现全覆盖。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人均2.40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活动和“全运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举办北辰区第八届运动会第四届、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承办9项全国性、区域性体育赛事,连续三年举办郊野公园公益骑行游活动,圆满完成全运会圣火传递和第十届全国残运会火炬传递任务,累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500次,共计27万余人次参加。竞技体育创佳绩,在天津市第十四届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第二、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冰雪运动领域,体育健身消费总量大幅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6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深入推进。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5万人,全区4710户低保、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并实现城乡统一,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各项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日趋完善。搭建起北辰区17+(61)模式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开展“社会救助百日攻坚”,累计为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资金5439万元。婚姻登记管理服务进一步规范,累计办理结婚服务15929件、离婚服务11067件,日均办理结婚服务12.7件、离婚服务8.8件。殡葬服务水平和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现有各类殡葬设施11处。妇权益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成功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军队停偿工作获评全市唯一全国先进单位。

基本住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实施老旧小区和远年住房提升改造工程完成138个片区、474万平米改造任务,6.8万户居民直接受益。率先实施“城市双修”民心工程,果园新村“城市双修”项目入选全市两个试点项目之一,一期完成六大工程,群众居住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廉租房和配租经济租赁房、限价商品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共涉及51个小区,83458套住房,建筑面积571.76万平方米。“飞地”问题妥善解决。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养老院项目建设,养老机构布局持续优化,养老基础设施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全区现有备案养老机构13家,养老床位2971张推进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老人家食堂建设,建成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5个,开设老人家食堂140个,其中一级老人家食堂15个,二级老人家食堂125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累计享受补贴19780人次,发放补贴98900元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例明显增加。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在杨咀地块开发建养老项目,农村老年困难群体基本养老需求基本满足。全力推动老人家食堂建设,提供助餐、配餐服务。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保障和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低收入残疾人3079人,实现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坚持以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重视儿童康复救助,建立与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联动机制,将救助年龄范围由07岁扩展至012岁,康复训练补助金提升至20000元/年和12000元/年。专门为残疾儿童救助打造筑梦残疾人培训中心,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就业及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多渠道力促残疾人就业搭建线上线下求职招聘服务平台,每年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建立残疾人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1200人次。教育及文体活动不断完善帮助残疾儿童、困难残疾家庭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开展残疾人健身运动会等活动。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残疾人维权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北辰区在人口发展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人口数量有待增加,人口结构仍有优化提升空间,高素质人才需要加快引进;二是公共服务资源服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大型文体场馆,公共服务与人口协调发展的能力需要增强;三是伴随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和“三孩”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的实施,出生人口和随迁的学龄前人口都可能出现一定量的增加,托儿服务、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等方面的供给短板将更加凸显;四是高档养老机构相对缺失,医养结合不够充分,随着本地人口老龄化和随子女迁入的外来老人增加,北辰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缺口将会进一步加大。

第二节发展环境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征,辩证看待“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北辰区实现人口发展和建设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发展机遇看,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内产业布局调整和交通一体化持续推进,劳动力和人口也会发生相应流动,将重塑城镇体系和人口分布格局,有利于北辰引进北京高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优质资源,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制约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为人口和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三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公共服务业态、供给方式、服务模式,有利于北辰区推进就业结构优化、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公共服务更加多样化;四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天津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北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和示范镇建设深入开展,有利于北辰区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疏解,加快建设北部新和产业功能区,进一步吸纳人口空间转移和促进公共服务布局优化。

主要挑战看,一是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的要求更加迫切;二是新时代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要更加强烈,满足多元化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的难度更大,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要求更加紧迫;三是劳动力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适龄劳动人口比重相对下降,“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建设对北辰区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线生产普工岗位减少和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岗位需求增加,低端劳动力有余和高素质劳动力不足并存。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促进人口优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五个先行区”为发展坐标,以城郊向都市转型为重点,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推进人口总量适度发展,持续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布局均衡,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加快建设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共建共享水平,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节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提高品质。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清单要求,结合北辰区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和变动趋势、文化习俗等因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政府主导,多元协同。加强和优化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职能,增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主体职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社会化供给机制,支持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并提供服务,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形成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合力。

统筹协调,促进均衡。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统筹协调长远战略目标与近期行动计划、扩大服务总量与优化服务结构的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法制化,促进公共服务公平普惠和便捷可及。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准确把握公共服务的性质、内容和标准,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上,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守底线,补齐短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动态调整保障标准。

第三节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北辰区人口发展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人口发展渐趋均衡。人口规模适度增长、人口结构渐趋合理、人口布局均衡,深化完善与城市功能定位要求相匹配的人口发展动态调控机制,落实国家”政策,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序提高。

供给能力扩容提质。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布局更趋合理并持续优化,按照人口分布、人口流动、人口结构等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建设和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新型服务模式加快涌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

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外围新城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均等化和普惠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保障机制更加健全。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措施更加完善,基层服务基础更加夯实,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供给模式创新提效,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经过五年努力,到2025年,全面建成具有北辰特色、覆盖城乡、结构均衡、功能完善、水平适度、更可持续的人口发展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

1  “十四五”时期北辰区人口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

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2020

2025

属性

人口

发展

1

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90.96

105

预期性

2

户籍人口数量(万人)

45.4

49.21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90.4

91.80

预期性

就业

创业

4

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9.8】

10

预期性

5

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

6

10

预期性

公共

教育

6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85.3

90

预期性

7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1

82

约束性

8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45

50

约束性

9

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

100

约束性

10

残疾儿童入学率%

95

>95

约束性

11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99

约束性

12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01

>98

预期性

13

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50

15.50

预期性

医疗

卫生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80.8

82.19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05

3.5

预期性

16

预防接种疫苗接种率%

98

98

约束性

17

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

80

80

约束性

公共文化体育

18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19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4

2.6

预期

社会

保险

20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7.64

18.64

预期性

社会

服务

21

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满足率%

100

100

预期性

基本住房保障

22

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

对主动申请且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应改尽改

对主动申请且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应改尽改

约束性

养老

服务

23

新增养老床位数量(张)

【700】

【1500】

预期

24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率%

97

约束性

25

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张)

31.48

35

约束性

26

养老机构床位数(张)

2971

3300

约束性

残疾人公共服务

27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对主动申请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全覆盖

对主动申请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全覆盖

约束性

28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对主动申请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全覆盖

对主动申请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全覆盖

约束性

注:【】内为5年内累计数值。


第三章 人口发展

面对人口发展和变化趋势,加强统筹谋划,把握人口发展的有利因素,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促进人口规模、结构、分布不断优化,努力实现人口自身均衡发展,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发展目标

着眼于“五个先行区”建设目标,“十四五”时期,加快形成人口自身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不断增强我区人口集聚能力,提升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和分布,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人口规模逐步扩大。天津户籍人口净迁入长期处于较小规模,资源环境和城市公共服务的人口承载力仍有较大的人口总量增长空间。“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天津具有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有序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将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为北辰区带来人口增长契机。综合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以上因素对北辰区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北辰区常住人口规模将由“十三五”末的90.96万人增长至105万人左右。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积极实施健康北辰战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推进人口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到2025年,户籍人口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2.19岁,0—3岁儿童早期发展工作体系基本完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努力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于98%,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5.50年。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万人

人口结构日益优化。加强低生育率陷阱预防,努力提高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53‰和2.74‰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103—107),0—14岁人口规模逐步扩大,占总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0—14岁人口将增加3万人左右。促进人口流入,提高外来人口家庭化迁入比例,持续释放人口红利,保持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预计到2025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5万人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预计到2025年,北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加2万人左右,养老压力将持续增大,养老服务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

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抓住“十四五”时期天津提高环城四区集聚程度的契机,依托北辰区地理区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优势,推进产城融合,增强产业空间的人口承载能力,促进产业功能与宜居功能均衡发展,增进产业与人口的空间协调,提高人口职住平衡率,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更加协调。到2025年,北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91.8%左右。

第二节重点任务

增强人口集聚能力。积极招商引资,发挥项目投资增加就业的作用,吸引外来劳动力流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引进符合北辰产业发展定位的项目和企业,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新兴产业。推动城市更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引导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合理布局,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出行便利性,增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和积分落户政策,重点吸纳北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落户,促进长期就业和居住的务工人员落户。

持续优化人口分布。加快双街、大张庄、北仓、小淀、青光、双口示范镇建设,继续推进天穆、宜兴埠等镇的城中村改造,发挥产城融合效益,补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短板,打造宜兴埠未来城、中东欧特色小镇、北仓运河文化村、天穆民族风情村、双口-青光和西堤头组团,进一步发挥京津城际北辰站与陆路港构成的“双枢纽”功能,形成“城际枢纽×物流枢纽”“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创业创新×产业创新”“产业社区×宜居城区”的新发展模式,打造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示范合作样板区、空间和业态更加多元丰富的全时段活力商务社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城镇集中居住、创业发展。

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注重人口与经济良性互动,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趋势,全面提升劳动力质量,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加强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机衔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2030年高等教育达到更高普及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升。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型,提升就业能力。支持大龄劳动力就业创业,加强大龄劳动力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避免其过早退出就业市场。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以京滨高铁北辰站建设为契机,依托北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区位优势,结合北部新开发建设,利用北辰国家级产业融合示范区等载体,为吸引北京高素质人口流入赋能。建设面向人人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利用京津冀三地青年“双创特区直通车”推介交流活动、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与成果展洽交流会、“津台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会”等交流平台,推进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区。落实《北辰区“北极星”人才发展计划(培养储备)实施办法》和《北辰区拔尖人才库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等,利用天津市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优势资源,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集聚产业领军人才。实施青年人才战略,建设提升一批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落实全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遴选培养一批发展潜力大、团队素质高、前景预期好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十四五”期间,通过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为北辰引进人才2万人左右;培养领军型高端科技人才,遴选支持创新创业团队10个、选拔培养专业技术领军人才5名、专业技术高端人才10名。申报“项目+团队”重点培养专项80个。

推进人口服务管理创新。完善居住证和积分落户制度。充分发挥居住证在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两方面的作用,实现人口管理与公共服务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外来人口居住证持有率,丰富居住证公共服务内容。创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引导人口流动和分布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提高外来人口利用公共服务的能力,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

第三节保障措施

完善生育服务配套措施。科学评估北辰区适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生育能力和生育水平,积极应对出生人口增加,科学预测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管、教育等相关公共服务需求,加强供给保障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孕产妇护理、婴幼儿托管等相关领域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机制,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受相应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加强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加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完善实有人口动态更新机制,推动人口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推动公安、教育、卫健、人社、民政等人口基础信息联网共享,建立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涵盖户籍、住址、年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信息的全员人口信息库。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强人口数据开发和开放利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做好人口信息服务。

健全人口流动协调服务机制。科学规划区域性建设开发空间,动态分析各重点功能区实有人口的适宜承载能力,科学布局教育、医疗、住房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强化跨区合作分流人口机制,探索建立与市中心六区和周边区的人口调控协调机制,渐次有序引导人口随产业同步转移。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根据北辰区实际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

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海河英才”政策宣传和精准服务力度。实施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人才承载和培养平台建设,积极吸引高水平研究机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培养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人才载体落地,形成梯次渐进、相互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体系。搭建招才引智创新载体,加快培育一批猎头、管理咨询、服务外包领域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加强人才服务专业队伍建设,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定制化服务,以优良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北辰创业发展。

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组织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按照职业市场需求程度目录,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开展紧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组织形式,构建“产教融合”的技工教育模式,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弘扬劳动者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充分激发各类人才聪明才智。完善人才选拔、举荐机制,探索建立北辰人才荣誉制度,充分尊重、保障和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引进、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的自主权。支持人才团队携带项目“带土移植”,推进“项目+团队”创新创业模式,为人才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人才评选标准,对业绩成果特别突出或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职称、学历和年龄等要求。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北极星”人才配套服务机制,为人才提供子女教育、人才公寓等资源保障,让北辰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十四五”时期,立足北辰区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结合公共服务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根据不同区域人口、不同类型人口的实际需求多样化、精准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公共服务、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推进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章 劳动就业创业

坚持“稳就业、促创业、重技能”的思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需求为导向,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援助和创业扶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一节重点任务

公共就业服务。织密就业网络,着力构建区、镇(街)和开发区、村(居)、企业、高校“五位一体”就业服务网络,推动建设“互联网+就业”,实现大数据互联互通。推进就业管理制度落实,将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接区内大项目、重点用工企业,收集岗位信息,力争到2025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

创业服务。加快探索建立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创业孵化、政策扶持一条龙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就业创业需求的劳动年龄人口,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

职业培训。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加强就业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贫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实施“师带徒”计划。加强就业农村劳动力、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登记失业人员、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重点群体的就业技能、职业技能提升等培训。

劳动关系。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处模式,提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效能,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开展北辰区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培养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培育专业性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为企业和劳动者起提供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完善形势研判预测预警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关系监测机制,积极应对产业转移,经贸摩擦等经济变量,动态掌握劳动关系运行情况。

第二节保障措施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深入实施就业帮扶政策,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提供就业培训、产业吸纳、劳务协作等各类就业援助服务,确保有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健全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优化招聘服务平台,协同推进全市归集系统建设,打造“互联网人社服务”的智慧人社新模式。

加快就业服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镇街招聘及校园招聘活动常态化模式,深入基层、深入校园,点对点、面对面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积极为用工双方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切实解决求职者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问题。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实现“互联网+就业”大数据互联互通,做到各类就业信息统一发布和信息监测。健全咨询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信息公开、在线受理和投诉举报等服务。打通招聘会聚合平台系统的“线上+线下”渠道,推动线上线下就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见习、政策解读等创业活动,为创业人才与企业交流搭建平台。依托北辰创业孵化资源,加快推进创业孵化新平台建设,打造融见习和孵化于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大力发展创业孵化基地,根据在孵创业企业户数和带动就业人数给予补贴。奖励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制度,健全完善服务青年创业的教育培训、项目孵化、资金融通、政策扶持、人文关怀五大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分类、分阶段指导。建立青年创业人才汇聚平台,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开展普及性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创业培训活动。完善青年小额贷款机制,设立面向青年创客的专属金融产品,创新贷款和服务担保方式,为青年创业提供更专业更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功能,持续加强创业政策宣传,实现创业群体政策宣传全覆盖。

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职业大学等教育资源和区内众多实体企业资源,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逐步建立适应各类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体系。扩大职业院校培训规模,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支持“鲁班工坊”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发挥北辰区企业培训中心作用,鼓励优质社会培训机构承担补贴培训,规范社会培训机构和评价鉴定机构发展。遴选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培训中心,通过补贴激励等方式鼓励其开展培训。引导企业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开展紧缺职业技能培训。利用津工智慧平台在线学习功能,通过微视频、讲座等方式,开展职工在线教育培训。强化创业引领,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积极引导驻区银行机构加强合作,扩大反担保物范围,为农业创新能手和创业带头人提供小额信用担保。加强岗位开发,结合项目建设、环境整治、乡村治理需要,探索开发一部分公益性岗位专门用于安置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人员。精准对接用工市场,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转一体”服务机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务派遣单位监督管理,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做好劳务派遣单位承诺审批核查监管。依法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指导劳动关系双方丰富协商内容,通过协商稳定工作岗位、稳定劳动关系。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引导镇街调解组织发挥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拓宽劳动人事争议化解渠道,提升仲裁办案质效。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形成专兼互补的仲裁员队伍。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自助立案系统功能模块,发挥“互联网+调解仲裁”功能。完善劳动保障维权服务中心、劳动保障监察管理指挥中心维权服务和管理指挥功能,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第五章 公共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整体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成公平惠普、优质均衡、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教育现代化强区。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到2025年,建成与北辰区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布局合理、供需平衡、高位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富有活力、开放融通的教育体制机制,成为全市领先、全国前列的教育强区,2035年全面实现北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重点任务

优化学前教育。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办园方向,完善办园体制机制,以扩大普惠性优质资源供给,提高保教质量为重点,为适龄幼儿提供充裕、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统筹考虑人口变化等影响因素,及时调整和配置学前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结对帮扶,建立教师交流帮扶机制,促进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加大幼儿园各类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力度,促进北辰区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2.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

提升义务教育。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推进一批学校改扩建工程,完成一批配套学校装修及改造工程,持续增加学位供给。统筹城乡、校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进外省市及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做强华辰、普育、实验三个教育集团建设联盟校和共同体学校。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区域校本课程资源库,健全课程资源区域共享机制,形成覆盖全区的区域学业数据采集及质量监测平台,实现多维度教学发展性评价和基于知识点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指导,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学生发展评价制度改革,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到2025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

普及高中教育。每所高中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形成与北辰区域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学校布局。以质量和特色发展为重点,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优质特色发展,积极推动“品牌高中”创建打造文化特征鲜明、育人风格独特、充满发展活力的特色品牌高中学校。推进区级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构建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需求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选课走班”教学,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学涯和生涯辅导。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

普惠特殊教育发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示范作用,提升特殊教育质量,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建设,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推进以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实施方式。完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机制,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个性化的特殊教育和康复医疗服务,为每个残疾学生建立电子档案,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充分发展。到2025年,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加强职业教育。坚持先行先试,建成供需匹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普职融通、特色突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普职融通资源建设,在普通教育中开设选修课,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探索构建中职德育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发展终身教育。依托北辰区作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建立开放融合、资源丰富、灵活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加强科技馆科普阵地建设,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积极推进养教结合学习基地建设,到 2025 年,实现区内老年人年参与老年教育率达到50%以上,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提升老龄人口幸福感。

做特民族教育。发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典型带动作用,持续推动北辰区民族团结进步“七进”活动。提升民族职业中专现代化水平,持续加强民族教育特色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以南仓中学、民族职专等学校为基础,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探索民族团结教育、“两旗”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打造北辰区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品牌。

第二节保障措施

优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机制。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调整幼儿园结构,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完善体制机制,提升保教质量,为适龄幼儿提供充裕、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统筹考虑北辰区人才引进政策、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化等因素,对接北辰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等项目,根据居住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村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对口、学历在本科以上的教师到农村任教的激励机制和优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结对帮扶机制。将民办幼儿园师资培训、教研活动、质量监测、评奖评优纳入区级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构建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体系。全面落实《天津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关于深化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的若干举措》,开展跨区域义务教育的协同合作,健全区域内对口帮扶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办学机制,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对薄弱学校辐射力度。落实统筹规划、统一聘用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建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健全课程资源区域共享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中小学教师师德浸润工程”和“辰青工程”,引导广大教师传承师道,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测,构建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健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机制。建立与河北工业大学等驻区高校联合育人机制,采取联合开发课程、开放学术资源、高中生参与高校科学实验及课题研究等方式,对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深化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完善特殊教育全纳适性融合发展机制。深入落实《北辰区特殊需要儿童少年融合教育工作实施意见》,支持各类普通学校接纳残疾学生,培养和推广一批融合教育示范项目。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建设,积极开拓普通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为特殊儿童接受融合教育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好条件。支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残疾人终身学习中心的作用,为残疾人提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培养和表彰一批融合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总结推广北辰区“医教结合”经验,完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机制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个性化的特殊教育和康复医疗服务。加强对特殊教育特教教师、资源教师、陪读教师的培训,建立特殊教育名师基地,带动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充分发挥特殊需求服务指导中心职能,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和送教服务进行深入研究,协助提升全市特殊教育水平。

构建与时俱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北辰区作为天津市家庭教育工作实验区的示范作用,强化家庭教育指导,突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强化社区家庭教育服务功能,完善家校协同育人体系2025年,整体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开展“家风家训伴我成长”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家长重德兴学、培养良好家规家风。发展学校、社区、家庭相衔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整合社区资源,利用“儿童之家”“快乐营地”“五爱”教育阵地等,从早期教育、心理辅导、儿童保护和家教指导等多方面全方位服务社区儿童及家庭。实施中小学家校共育建设项目。探索家校共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巩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管理,确保有师资队伍、有教学计划、有活动开展、有成效评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建设,建设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库促进线下和线上资源相结合,建立并完善参与式家校共育治理机制。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示范校建设,以点带面,形成合力。

健全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体系。加强与教育研究、考试评价、高等院校、学术团体等单位的协作,形成以区教育局为主导、区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各级各类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科研工作新格局。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改革研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改革实验,增强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加强教育系统职能部门间协作研究,加强与教育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支持教育科研对外交流合作。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为导向,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活动工作保障机制。注重抓好民族教育相关人员培训,培养一批民族教育骨干教师。强化“内高班”“内职班”招生安排和教育管理。进一步完善新疆班配套管理制度,加强对新疆班学生有效管理,保证新疆班学生的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交流,积极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模式。发挥职业学校技能培训的优势,在区属中职学校建设职业技能学习体验和创新实践中心,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和事业生涯规划指导。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探索构建中职德育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落实全民终身学习政策,推动实施“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开展“学分银行”应用。完善社区学院和三级办学网络,推进终身学习资源配送工程,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学习资源,提升区终身教育职能和服务水平开展区内示范性老年学校、老年教育学习中心创建活动加强对街(乡镇)老年学校、社区(村居)老年教育学习中心的支持,提供“就近、便捷、快乐”的老年教育服务。拓展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培育多元化办学主体。

强化民办教育规范管理。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完善年检年报制度,建立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并将违规办学的学校、机构及其举办者和负责人纳入“黑名单”。健全民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探索建立民办学校、受教育者(家长)、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学校重大责任事故处理和平稳有序退出机制。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常态化,建立联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协同治理,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倾向,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建立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形成健全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

构建全域科普体系。推动《北辰区关于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方案》有效落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一批社区科普工作站和基层科普阵地,实现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第六章 医疗卫生

坚持以全面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全体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生活水平,推动实施健康北辰行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政府积极主导、人民共建共享的健康北辰实践格局。

第一节重点任务

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服务网络,对重大传染病做到严密防控、科学预防、有效控制、及时治疗,遏制或消除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危害,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加强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经验总结,补齐重大疫情防控应急管理体系短板、漏项。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能力建设,提升传染病防控水平。努力解决重点疾病、重点人群及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问题,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国家卫生镇创建,到2023年实现全覆盖。实施健康细胞培育行动,推进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示范工程等。加大城乡卫生环境治理力度,优化人居环境。巩固无烟环境建设成果,提升病媒生物防水平。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街道(乡镇)、社区精神卫生康复体系,加强早期心理干预,预防心理疾病。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建成区属公立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床位达1.48张/万人的标准。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提升至85%以上。强化居民健康管理,持续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到2025年,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环境显著改善,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建设健康北辰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医疗机构布局,加快推进新村街、宜兴埠镇及北仓镇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着力提高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达到基本标准要求,部分服务能力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推荐标准。提高农村医疗水平,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全科门诊建设,到2025年,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全科门诊服务流程全覆盖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4名全科医生。进一步推广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到2025年,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70%。

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提升妇女儿童健康素养,结合每年国际妇女节、国际儿童节、世界母乳喂养周、世界早产儿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及全国爱耳日、爱眼日、爱牙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等宣传日举办宣教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妇幼健康知识宣传。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在妇幼保健机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维护妇女儿童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妇女疾病防治,提供科学、规范、个性化干预,减少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疾病影响。强化婴幼儿科学喂养、疾病预防健康指导,加强0—6岁儿童健康管理,开展儿童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和7—9岁儿童窝沟封闭,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到2025年,实现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2‰以下。

第二节保障措施

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性。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达到每个镇街或310万居民均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以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稳定服务覆盖面,强化服务质量,优化服务内涵,依托信息化技术优化服务流程,使广大居民在基层享受到标准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协作和医疗预防康复服务融合,提升服务便利性和居民就医感受。推动医保定点村卫生室门诊医疗费用联网结算、公共卫生联网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支持社会办医,积极引进高端医院。鼓励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加大互联网医院建设和推广应用,实现患者诊疗全过程预约和智能自助就医。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功能,构建北辰区数字健共体,加快建设智慧医院,提高群众就医便捷性。以城市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为契机,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四位一体”共同体,加强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全面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治未病科。将北辰医院打造成为天津北部地区医疗中心,中医医院打造成为天津北部地区中医医学中心,增强对周边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及病原体快速检测能力,加强理化专项检测、基因扩增(PCR)、加强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设备配备率达到95%。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能力,完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工作。有效控制和消除饮水型氟中毒、碘缺乏等重点地方病。完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保障。推动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儿保门诊实现规范化、示范化实现全覆盖。促进妇幼保健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优化孕产妇保健服务,加强孕产妇专病管理,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持续推进区域级危重救治中心能力建设,提升产时服务能力,提高危急重症救治水平。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加强婚前保健和产前筛查管理,落实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完善孕产妇保健服务,实施孕产妇专病管理,强化危急重症救治,落实妇女两癌及妇科常见病筛查,达到早筛、早诊、早治。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属地为主、主体多元、管理规范、质量保证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护理、放射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及时补充专业人才。加大基层医疗服务人员配备力度,完善基层医疗人才激励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全科医生。加大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力度,提升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开展基层岗位专项技能培训,深化糖尿病、儿科常见病等适宜技术能力培养。提高公共卫生人才保障水平,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和卫生应急等方面业务培训,提高公共卫生人员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补齐学科短板,强化北辰医院呼吸与重症学科建设,引进壮大消化疾病多学科联合诊疗和康复诊疗团队,打造消化疾病诊疗中心。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北辰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辰医院中医科为骨干,社会办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及中医诊所为网底,融预防、诊疗、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全区居民提供全周期的中医诊疗服务。加强北辰区中医医院中医优势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发挥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诊疗辐射作用,带动区域中医药诊疗水平整体提升。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加强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和疾病防治能力。


第七章 公共文化体育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强身健体需求,提高全民文明素养和身体素质。

第一节重点任务

公共文化。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行“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惠民,深入推进文化场馆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开展“天穆杯”全国小品展演、北辰现代民间绘画、“北辰杯”京津冀暨环渤海地区青年歌手大赛、“北运河之夏”和谐文化大舞台、“舞动辰星”广场舞展演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青少年文化活动,加强对青少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鼓励优秀青少年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少年优秀图书、影视、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高标准建设“五馆一场”区级文化设施,打造文化地标和精品项目,推动全民阅读,促进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加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阅读权益保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发展,培育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购买文艺演出下基层、戏进乡村、戏进校园、艺术培训、流动服务等。突出民族文化,借助南北清真寺等文物遗产,探索建设“民族风情特色文化旅游村”,成为北辰民族融合、特色文化的重要名片。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世界运河、新生城市,文化运河、示范中国”的定位,聚焦“运河文化+仓廒文化”,打造运河文化带、仓廒文化园、运河文化环和运河博物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保护机制,完成天穆村清真北寺、线河战备砖窑等文物修缮工程,积极申报市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基本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格局,至少公布5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10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公共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行科学健身指导,加快推进“五个一”体育设施和镇街体育公园建设,建成和提升各镇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构筑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每两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四年召开区级运动会。加快凸显游泳、中国式摔跤、赵堡太极、鲍氏八极拳等北辰体育特色,争创天津市业余训练基地。严格落实天津市体育局“8421”工程,建成北辰区“8421”青少年培训体系,向市级运动队和体校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引导青少年“走下网络、走出教室、走向操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鼓励和支持青少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依托郊野公园,打造北辰郊野特色体育品牌。积极拓展“体育”新业态,鼓励并培育体育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等相关产业,促进体育+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体质监测惠民及科学健身指导健康管理工程,建立科学全面的居民体质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居民科学健身意识。充分利用好北辰区体育智能管理平台,采集全民健身活动及全民健身设施情况。

第二节保障措施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和后续建设,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建成街镇文化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街提升改造文体设施,推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数字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好北辰文旅云、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智慧旅游等数字平台。构建“一镇街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提升北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和种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建设遗产保护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摸清文物资源状况,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文物历史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依托北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进大运河保护与开发,促进非遗产业化、非遗与旅游融合。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群众健身设施网络。完善群众性体育设施,加强村居“健身园”建设管理。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和健身方法,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健身知识。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全民健身、青少年人才培养、体育赛事和各级人员培训。

加强公共文体队伍建设。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对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人员编制进行动态调整。在不增加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增加、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单位,通过内部调整,合理增加编制。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培训上岗制度。


第八章 社会保险

着力构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第一节重点任务

基本养老保险。推动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经济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城乡困难人员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落实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医疗保险。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清单管理制度,明确“保基本”的内涵、待遇边界、政策调整的权限、决策制定的程序,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城乡居民和贫困家庭共享优质医保服务新格局。落实城乡医疗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医疗助经办流程,加大对患重特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困人员的救助力度。实施医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化经办服务大厅(窗口),重点推进街(镇)社会保险服务平台建设,将部分业务服务网点逐步延伸到村(居),逐步实现区域范围内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结算,不断扩大异地就医结算业务种类。

“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服务项目。规范医保总额控制、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医保付费方式,稳步推进DRG付费方式改革,逐步建立以保证质量、控制成本、规范诊疗、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为核心的DRG付费,发挥医保支付的激励约束作用。严格执行医联体、日间手术、日间病房远程诊疗、互联网医疗、家庭病床等医疗务新形式、新形态的医保支付政策,研究出台区内紧密型医联体医保总额控制办法,积极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保管理。严格执行药械招标采购改革相关制度,实现信息、资金流、物流在药械采购与监管平台的“三流合一”。深入推动中央、市医养结合相关政策落地落实,大力支持北辰区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医保联网结算。

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落实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工伤预防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判,推动工保险覆盖各行业、全领域。推动落实辖区内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建立健全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力争实现在建项目开工前工伤保险全覆盖。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保障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

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等多种保障制度的衔接,推动养老、医疗、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发展。

第二节保障措施

持续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着力构建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区、镇街、社区(村)三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范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认真执行职工重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衔接机制。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工伤保险参保覆盖范围。推进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公共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加强医保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医保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对群众有“温度”的医保队伍。

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建立联动机制,与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相互配合,利用大数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核实北辰区未参保企业状况,摸清底数。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数据为基础,建立全民参保登记数据库。加速网络基础建设、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步伐,实现社保服务全程信息化管理。建设全方位、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动电话、网站、移动应用、短信、自助服务一体机等多种渠道的协同应用。积极提升社会保障(市民)卡申领、数据处理、制卡、发行服务全流程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实现户籍和非户籍参保人员“人手一卡”,推广异地用卡。

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设施与体系。推进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法治化和标准化管理,优化业务经办流程夯实“一个平台、两级管理、三级经办、多点服务”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落实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职责,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基层集成服务模式推动社会保险经办内部控制从人工现场监督向数据智能监督转变。

健全社保基金筹资渠道。建立国有资产收益划转社保基金长效机制,健全社会保险风险准备金制度。在政策范围内拓展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推动基金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投资运营。

推动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创新宣传载体,利用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覆盖人数广、传播影响力大的优势,持续大力宣传全民参保。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参保。

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加强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完善医保基金预算编制和管理办法,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实现医保基金安全运行可持续。建立基金风险定期评估制度,对存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对医保基金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体系,制定社保经办业务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监测。强化社会保险信用体系管理,完善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促进社会监督。全面实施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监控手段加强对定点医药机构监督管理。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队伍建设,提升依法依规监管能力。


第九章 社会服务

落实基本社会服务制度,增强基本社会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相应的物质和服务等兜底帮扶,重点保障特定人群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与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第一节重点任务

社会救助。全面落实天津市有关救助政策,统筹抓好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人员等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筑牢“救助兜底”坚实基础。创新社会救助审批方式,推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供养救助、临时救助审批确认权限下放。建立社会救助联审制度,发挥好镇街属地牵头、相关部门和村居共同参与初审、区级职能部门复审的职能作用,及时就地解决困难家庭急难事项。认真执行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救助福利政策,确保应养尽养。综合开发利用信息化核对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摸底排查,严把救助对象“入口关”,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通道的社会救助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将生活特困、遭受急难、因病致贫等重点对象放在首位,立足自身行业特点和独特优势,优先救助政府现有救助资源和救助政策无法覆盖以及政府救助后仍未摆脱困境的人员。

社会福利。全面落实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健全老年人福利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加快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分层次、分步骤将各类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落实全市儿童福利政策,及时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探索建立以基本生活、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儿童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事务。加强婚姻登记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婚姻登记工作向综合服务转变,向和谐婚姻家庭建设转型。倡导现代婚姻管理服务的理念,开展人文婚姻服务活动。打造婚姻家庭服务品牌,争创国家4A级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儿童收养流程,健全和完善考核督导机制。统筹空间布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动殡仪服务中心、公益性骨灰堂建设,解决群众需求。对镇级骨灰堂进行统一规划,对村级骨灰堂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区域内统筹,体现 “全民公益”的原则。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倡导厚养薄葬,推行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祭扫。“十四五”末,基本满足居民区办丧场所和骨灰存放需求。

优抚安置。全面落实优抚安置各项制度政策,适时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建立优抚安置对象社会化服务平台,将优抚安置对象优先纳入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体系。提高优抚对象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实现优抚对象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服务。加强复退军人服务管理,加大复退军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帮扶救助力度,推进参战复退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公益性岗位工作。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各项政策,组织引导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免费职业教育和定额资助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就业率。

第二节保障措施

健全现代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制定《北辰区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对于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流浪乞讨人员,通过区级转介、慈善帮扶、临时救助和生活救助险等方式给予救助帮扶。建成北辰区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达到功能整合、资源整合,发挥“摆渡缓冲”作用,提高救助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社会救助,链接各类资源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融入和能力提升等综合型救助服务,切实惠及最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建立抽查检查机制,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入户调查、经济核对、民主评议等工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限,提升救助效率。健全完善困难群众发现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排查,实时了解困难群众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压紧压实兜底保障责任。建立社会救助政策宣讲机制,扩大宣讲覆盖面,提高政策知晓率。

完善社会福利普惠机制。深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改革,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拓展社会福利的普惠面,适度向非户籍人口延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满足精神障碍患者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发挥慈善组织的补充作用,落实慈善捐赠相关优惠政策。

健全儿童福利和保护体系。加强困境儿童动态监测,推动设立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加快基层儿童福利和保护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儿童福利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初、中、高级孤残儿童护理员梯级专业队伍,组建困境儿童保护专家团队,在街道、社区(村)配备儿童督导员,实施督导员实名动态登记管理。制定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探访评估办法等系列政策,健全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和残疾儿童护理补贴等福利保障制度。

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管理、培育和激励机制,落实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网络,发挥社会组织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作用,推动社会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实施高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机制和专业人才激励机制。


第十章 基本住房保障

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完善保障性住房社区管理,全面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高水平保障住有所居。

第一节重点任务

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口的覆盖范围,逐步满足新就业无房职工居住需求。采取配建、集中新建等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引导与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收购或长期租赁库存商品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各产业园区自建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推进房屋租赁“网上备案”,提高租赁效率。优化公共租赁住房布局,加大人才公寓供应量。

特色主题社区。以各个街道的文化内涵为依托,强化各个街道自身的人文特质,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社区。增加居民对所处街道认同感,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将“打造主题社区”的改造成果惠及至普东街、佳荣里街、集贤街等更多社区、更多居民。力争打造成天津市精品项目和全国“城市双修”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按照住房年限分期分批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和老旧住房改造,力争完成2005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涉及四街六镇共129个小区,改造总建筑面积571.73万平方米。着重进行完善类、提升类改造,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树立天津老旧小区改造标杆。按照“未改造过的小区优先改造,同时考虑建设年代、划分区域、建设量合理分配”的分批改造原则,优先完成北辰全区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重点为外环线内的集中成片老旧小区;适时推进北辰区全区2000年底-2005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老旧住房专项改造,及时解决不在改造期内的老旧住房存在的管线、供水、防水等突出问题。做好困难村危房改造工作,对主动申请且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应改尽改。

保障性住房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合理规划住宅层数高度,提高电梯有效利用率适当调高机动车停车位规划指标,增强建设形式可用性、易用性。制定路灯、二次供水等配套工程管理政策,由专业单位设计、建设、管理,确保质量。加强保障性住房住用管理,完善住房保障退出机制确保住房保障资源公平使用。推动物业服务按社区服务管理落实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和服务等级考评,有效监督考核物业服务,提高社区秩序维护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属地化管理,健全市容园林、环卫、公安、市政、综合执法等部门的协同机制加强保障房小区治理和服务。

第二节保障措施

创新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机制。探索先统筹规划再菜单式改造、先征询再实施的工作流程,充分尊重居民改造意愿,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推进成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平台,运用市场化方式增强老旧小区改造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促进多方参与。探索引入“社区责任规划师”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全过程的技术保障,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实现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

健全老旧住房改造标准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改造工程达到高水平。坚持以货币补贴为主,完善准入、退出标准和保障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

保障必要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单独列出,做到应保尽保。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具备净地出让条件的储备土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

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统筹运用政府财力,加大对基本住房保障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财政对老旧住房改造维修的支持力度根据服务情况考核结果对旧楼区日常管理服务费给予适当补助。

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加大老旧住房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适合住房租赁业务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

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价格。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建设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调整保障性住房价格或租金标准。规范定向安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


第十一章 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北辰发展实际的区、镇街、村居三级养老服务模式,提高居民养老品质,增强老年生活幸福感。

第一节重点任务

居家养老。探索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打造以家庭为主体、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建立空巢老人定期探访制度,为高龄、失智、失能、失独、空巢等老人提供紧急救援服务。鼓励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以高龄失能老年人为重点的居家养老服务。统筹家庭康复护理、居家专业护理、社区短期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医疗机构护理等各类护理资源,建成比较完善的养老护理服务链条。开展“老人家食堂”服务,落实高龄和困难失能老年人助餐补贴。到“十四五”末,建立起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养老助餐体系

农村养老。落实农村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政策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强化村卫生室老年人健康服务功能,提高农村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选择35个村试点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增强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关爱服务能力。

医养结合。规范并推动区医养签约服务全覆盖,开通双向转介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优质服务。以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红光老年公寓、荣溪园托老所作为医养康养结合试点,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十四五”末,50%以上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护养型床位占总床位数的比例达到市级标准

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存量、保证增量、供需平衡”为原则,打造多层次养老设施的区域布局。发挥北辰区养老服务中心功能促进全区养老服务健康发展。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优先为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改造改造提升现有养老设施,建成区级公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日间照料中心,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5家。推进老人家食堂全覆盖。新建升级镇街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到“十四五”末,每个镇街建成1所以上镇街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第二节保障措施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规划和土地供应政策。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规划和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为项目落地提供支持。丰富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服务机构补贴奖励方式,推进民办公助,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

健全养老工作体系。扎实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塑造机构养老品牌形象。完善安全监管机制,普及第三方安评机构等参与安全预防指导和日常监管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加快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支持餐饮企业、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专业送餐机构和单位内部食堂,通过开设老年餐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积极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培养培训。全面推动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整合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信息,建设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汇总、分析和共享,纳入区级管理平台。增加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消除“数字鸿沟”。

综合发挥多种设施作用。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与党群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养老服务。各类具有为老年人服务功能的设施都要向老年人开放。


第十二章 残疾人公共服务

构建覆盖面广、服务内容完整、适应北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认可度高的残疾人服务体系,残疾人服务个性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残疾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到2025年,确保持证残疾人基数不断扩大努力使每位残疾人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第一节重点任务

残疾人民生保障。继续落实残疾人生活救助金制度做好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逐步实现保障标准一体化。特别关注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孤独症智力残疾儿童群体的救助。继续落实《北辰区残疾人临时救助办法》,健全临时救助长效机制,对区常住户籍持证残疾人因病、因灾或突发性、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生活暂时困难的残疾人及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水平。持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确保城乡残疾人普遍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全方位的残疾人福利体系在继续落实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取暖补贴、通讯费用补贴、送教上门补贴等基础上,适时调整补贴标准,根据条件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加强突发事件对残疾人的保护,妥善解决残疾军人生活待遇、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问题。2025年,主动申请且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目标人群实现全覆盖。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和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服务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提高残疾人教育质量。实行“一人一案”安置,以送教上门、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结合每位残疾儿童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切实增强教学效果。以“大特教观”为指导,开设学前教育试点,优化义务教育办学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实现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完善残疾学生辅助器具、特殊学习服务器、教育训练、交通费等补助政策。以区残联为纽带,加强区特教学校与筑梦残疾人培训中心的沟通联系,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体系。

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继续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在经营场所租赁、启动资金、设施设备购置等方面加大对提供社会服务或自主创业的残疾人补贴和金融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依托就业基地开展残疾人小微企业的孵化服务工作,依托现有资源建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扶持残疾人亲属就业创业,实现零就业残疾人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监督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劳动保障权益。

残疾人公共服务。以《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为指导,以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为载体,完善由预防到康复服务的一体化工作流程,打造残疾预防的北辰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打造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远程康复和上门康复的多元化、全覆盖的康复服务网络。打造区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全方位落实康复服务工作。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康复专业人才,发挥社会机构和志愿者团队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残疾人的康复服务质量。完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服务以《北辰区残疾人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为指导,建立北辰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精准康复服务达到95%及以上。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优化残疾人托养护理服务资源结构和布局,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城乡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护理服务体系。

残疾人关爱服务。优化残疾人辅助器具配适等多样化服务聘请专家面向残疾人家属开展康复服务培训,提升残疾人家属辅助康复能力。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相关政策普及至社区、进入家庭整合社会资源,多形式拓展残疾人托养及护理照料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力度促进残疾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依托“残疾人健身周”、残疾人运动会等常态化活动,开展有规律、广覆盖的残疾人文体活动。依托协会力量,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特定残疾群体定制不同文体活动。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设立“出行补贴”。加快公共服务网站的无障碍改造,开通无障碍网络图书馆、电影院等数字化服务为残疾人免费提供网络服务。

第二节保障措施

营造良好的扶残助残社会环境。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残疾人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规章信息公开系统,办好残疾人维权服务热线和网络信访平台。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搭建社会组织、志愿者、残疾人的助残服务对接平台,推荐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合作。积极利用“微北辰残联”公众号等途径,完善语音及视频功能,拓宽残疾人外部连接渠道。探索助残新模式,促进助残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扶持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增强社会扶残助残意识。推进残疾人慈善事业。

实施科技助残。加强残疾人信息的综合管理,建立北辰区残联独立网站,打通不同级别残联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的系统沟通渠道,实现数据资源动态变化的交换共享机制。完善残疾证智能化建设,整合或开发适合残疾人使用的软件或程序,做好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和专项统计报告发布。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作用,拓宽信息覆盖面,提高残疾人社会参与度。通过区各级部门的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以及社会其他关注和服务对象的在线沟通、信息互动,大幅度提高网络信息对残疾人服务和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创新残疾人事业发展模式。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残疾人事业资金投入格局。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助残慈善项目,开展社区邻里群众性扶残助残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助残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加强残疾人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业务指导,鼓励专职委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和进行横纵向交流锻炼。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打通不同部门沟通渠道,实现工作方法创新。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面领导、统筹指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人口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人口战略研究,完善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机制。建立高层次综合协调机制,统筹跨部门、跨行政层级的资源,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各项标准、指标和任务,强化主体责任,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扎实推进政策落地和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

第二节加强资源配置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定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确保服务项目及标准落实到位。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合理确定区、街镇两级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分担比例,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规范管理各类公共服务投入资金。

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健全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强化定岗、定向培养,探索公办与非公办公共服务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扩大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模。引导人才向基层和服务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流动。深化公立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推动服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优化现有编制资源配置,按照各街镇实际情况通过购买岗位或购买项目的方式,保障基层服务力量。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加强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依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和资源承载等因素,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布局。结合各街镇人口分布和发展趋势,对土地供给进行合理规划,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用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服务规范和工作流程等标准规范,推动城乡、区域之间标准衔接。加强公共服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对严重失信行为采取失信惩戒及强制退出措施。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拓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民生服务平台,推行一批智慧民生试点项目,实现信息快捷互通和共享,促进服务供给的公平可及。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体验。以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为基础,建立用户信息、服务资源、服务行为等大数据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数据库,实现对各类服务机构的高效监管。

第三节加强监督考核

加强服务效果评估。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定期开展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分析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

加强绩效考评与监督管理。按照长效可行、分工明晰、统筹有力、协调有序的要求,扎实推进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强化过程监管,把本规划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预算公开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切实加强对建设工程和专项拨款使用绩效的审计、监管,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自觉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监督。


名词解释

一、五个先行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行区、社会治理创新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先行区。

二、双证书

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三、飞地

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

四、五大文化品牌

“天穆杯”全国小品展演“北仓杯”环渤海地区青年歌手电视大赛 北辰现代民间绘画(北辰农民画) 广场舞蹈文学创作

五、“海河英才”计划

天津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高层次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等8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人才创新举措。

六、人口红利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七、七进

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

八、三同时

从源头上消除各类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伤亡事故和使从业人员免遭职业病的危害,保证从业人员和职工的安全健康

九、残疾人“两项补贴”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十、城市双修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十一、五个一工程

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

十二、五馆一场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影剧场。

十三、PPP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北辰区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是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非常时期,是深入推动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关键时期,也是北辰区建设天津中心城市北部副中心的重要时期。在这“多期并存”的特殊时期,北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北辰区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是未来五年指导全区新型城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对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十四五”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北辰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的关键时期。北辰肩负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必须准确梳理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把握发展环境变化,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确定发展定位,突破发展瓶颈,努力推动北辰“城郊向都市转型”。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北辰区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情况成效显著,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加快建设,住房发展向住有所居目标大步迈进,城市治理水平稳步提升,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城乡融合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绩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方向指引更加明确。“十三五”期间,北辰区政府围绕城镇建设、城市治理、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城乡融合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专项规划、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工作方向和抓手进一步明确。在城市治理方面,制定出台了《北辰区深入推进综治警务网格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北辰区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疫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案措施,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城市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城镇建设方面,出台了《关于示范镇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意见》、《北辰区示范小城镇安置房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等10余项示范镇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公共服务方面,制定出台了《健康北辰行动实施方案》、《北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北辰区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北辰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施方案》等10余项实施方案,医疗、健康、就业、教育、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在生态治理方面,制定出台了《北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北辰区水体和达标方案》等9项实施方案,修复生态环境,推进美丽北辰建设。在城乡融合方面,制定出台了《北辰区关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意见的实施方案》、《北辰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北辰区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方案》55项实施方案,初步构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型框架体系。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总体发展趋于稳健。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为城镇化平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4.1亿元,是2015年的1.2倍,年均增长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化已进入到由工业推动转向服务业推动阶段。此外,“十三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2017年的35843元增长至2020年的4234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增长态势,2017年的27835元增长至2020年的28432元,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北辰区以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为重点区域,同步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推动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的扩面提速,全面加快北辰城镇化建设步伐。“十三五”期间,北辰区市政道路长度累计扩建25.4公里,京滨高铁北辰区段工程已全线开工,外环线东北部调线与津蓟快速路立交工程进展顺利,道路工程已全部完成路基交验,立体交通路网逐步完善。累计完成投资25.82亿元,建设城市路网,建成龙兴桥、核心区1号能源站等10个重点工程,高峰路、朝阳路、龙门东道、光荣道等22条道路竣工通车,天允道、尚辰路、新峰路等11个项目具备通车条件龙门东道、姚江路等6个项目加紧施工,天重道、辰永路等10个项目具备进场条件,商河道、唐河道等50个项目启动前期工作,群众出行更加通达便捷。供水供热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燃煤锅炉改并网、老旧管网改造升级等工程,完善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区清洁取暖工作。截至2021年11月31日,更新改造泵站22座,桥涵闸11座,节水灌溉工程4处,铺设雨污管网525.337公里,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8座,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由每日24万吨提高到37万吨,处理率达到96%,污水处理水质水量得到双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日益完善,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区4710户低保、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为困难家庭提供托底保障,基本实现医疗、生育、失业、养老、工伤保险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共新建29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增义务教育学位8940个,学前教育学位6930,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有效缓解入园入学难问题;积极落实随迁子女的入学政策,共接收安置12489名居住证随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了华辰、实验、普育三个教育集团,引进北京十一学校,与天津师大联合办学,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促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北辰区现已形成以区属三级医院为龙头、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级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社会办医机构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第二儿童医院、朱宪彝纪念医院落户北辰,北辰医院、北辰中医院双双进入三甲医院行列,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标准,大张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入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列。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得到创新,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医疗机构医保联网刷卡全覆盖,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50个,签约群众24.1万人,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科学准确分析研判疫情形势走向,坚持严防死守、精准防治。规范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民营医院和22家门诊部预检分诊处和应急隔离室设置,压实基层医疗机构“哨点”作用。

文体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到100%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完成北辰新文化中心、六大文化品牌、“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系列比赛活动等重大文体工程建设,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镇街文体中心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5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6万人。截至2021年11月31日,北辰区新建养老院6家,日间照料中心19个,老人家食堂141个,养老床位累计达到3371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截至2021年11月,累计新增就业11.74万人。其中2018-2019年妥善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000余人,就业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住房事业向住有所居大步迈进,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住房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北辰区建成融创半湾半岛、金侨宸公馆、金地艺城华府、恒大御景湾等一批高端居住区中储城邦、大运河府、星河国际等一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在建商品房面积达到632万平方米,建设项目开工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2021年1-10月,北辰区房地产开发业“本年新开工面积”为159.2万平方米。住房改造进程稳步推进,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中村改造13个村拆迁基本“清零”,宜兴埠旧村改造基本闭合,双街、大张庄、北仓、青光、小淀示范镇建设稳步推进,双口示范镇正式启动。五年累计完成拆迁309.7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324.4万平方米,还迁入住227.3万平方米。危房改造工作有序开展,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6户。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改造,完成宏园东里、瀛台里等138个片区、474万平米改造任务和新村街城市“双修工程”,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6.8万户居民直接受益。

——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北辰区在建、已建项目达65个,涉及信息基础设施、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3个大领域,建设5G移动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大数据中心建设泛在感知设施部署智能制造智慧生活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平安社区(乡村)、智慧城市示范区等十一个子类,城市智慧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有序实施,治安状况持续改善。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开发“北辰综治”APP,刑事警情较2016年下降52%,公共安全隐患大幅消减。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组建网格化管理中心,创新“1+3+N”综治警务网格融合长效机制,划定“全科网格”1792个。积极开展“两打两清”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保持对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电信诈骗等突出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3个、恶势力犯罪集团5个、恶势力团伙3个、破获涉恶刑事案件1500余起,收回国有土地2000多亩,全区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应急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区政府制定了《北辰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与处置制度、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北辰区防汛应急预案》、《北辰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应急预案,切实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大绿工程有序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环内大绿工程,完善外环内“三纵三横”为重点的主干道路绿化景观带,累计完成新建与提升改造绿地217.9万平米,完成环内京津城际沿线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建立起绿、水、景相容的生态大绿体系推进平津道公园、入市口游园、淮东路景观、高峰公园等建成开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4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27.8%。

——污染防治有效落实,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十三五”期间启动“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建设完成“天眼”系统,建立“散乱污”企业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PM2.5指数由2016年7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11月31日的4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2016年38天减少到2021年6(截至2021年11月),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7.3万户散煤治理和138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任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730家。实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清理脏乱点位477个,治理黑臭水体117条,基本完成规划保留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垃圾污染开展源头整治,建成渣土处置场和中心城区首个大件垃圾处置场,新建和提升改造垃圾转运站9座,完善垃圾分类终端处理体系,垃圾分类走在全市前列,光大国际垃圾协同处理项目投入使用,实现全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启动农村水质改善工程建设,农村用水安全问题有效改善。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清脏治乱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环卫一体化”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逐步完善。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自全域清洁化行动开展以来,新建改造户厕2.3万余座、公厕262座。大棚房、农民合作社专项整治任务有序推进。严格落实“大棚房”问题专项清洁治理,完成“大棚房”一二三类问题的农业设施清零工作。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双口镇郝堡村、徐堡村、赵圈村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西堤头镇赵庄子村荣获农业农村部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稳步落实,城乡融合效果突显。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精准推进。大力引导和支持困难村结合自身条件,发展适合各村特色的产业项目。为23个市区级困难村购置长远生计用房,实施李辛庄千亩稻田、李家房子果树观赏、刘家码头休闲观光等一批产业项目,困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15个市级困难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224万元,有力带动了困难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培育了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农民合作社10家和家庭农场100家,建成双街现代农业示范园、益多利来水产基地、耕耘种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双口鱼菜共生、双街蚯蚓养殖、西堤头金亚麻蛋鸡养殖及粪污处理、耕耘种子质量提升、冬冠育繁推一体化基地项目顺利完成。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开展区域电商平台和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65个引进电商平台“果梦源(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农村改革和“四区两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此外区完成了水稻基质育秧4000亩完成全区126个村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对各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明确产权归属,建立资产台账。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

“十三五”期间,北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低于其他环城区域(西青区92%、津南区93%),城市承载能力与人民生活需求不匹配,城市功能相对城镇化发展需求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郊向都市转型进程亟待加速。“十三五”期间,随着城中村改造、示范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新外环区域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大运河周边项目落地缓滞,导致部分片区城镇化建设工作进程相对缓慢。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不够协调,产城融合尚不充分,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内企业虽已实现集聚,但主要以工业、仓储物流等生产功能为主,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布局欠缺,产业和生活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园区与城市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区距离过远产业配套不均衡,才的吸引力度相对不足

二是城市承载能力与人民生活需求不匹配。基础设施方面,北辰区内部交通路网体系尚未建成,新型城镇化重点开发地区如北部新区等区域内部便捷度仍尚显不足,整体道路密度有待提升排水系统等市政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此外,处于规划建设阶段的“新基建”项目数量虽多,但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尚不完善,平台运行管理体系不健全,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等级未统一,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公共服务方面,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显不足,核心城区新片区的中小学及高校学位保障压力增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医疗布局存在不均衡现象。四家市、区属三级医院均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偏少,布局结构西重东弱;镇街社区、村卫生室、社会办医机构213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相对缺失,大型文化场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相对不足,无法完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

三是城市功能相对城镇化发展需求不均衡。“十三五”期间,北辰区随着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城际铁路等立体交通路网的加快建设,对外交通条件得到逐步完善,但是对京津冀区域的公共服务协同度较弱,仍需进一步提升。当前北辰区在教育、医疗、商贸服务、就业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基础较周边地区仍有差距,导致对人才和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不足,对首都和中心城区的人口纾解功能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北辰区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但有灵魂有特色的北辰文化尚未完全凸显。北运河、永定河、郊野公园生态价值未充分释放,河道周边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不完善,重点景点建设水平仍需提升,漕运文化、仓厫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北辰特色的文化资源未充分利用和传播。

二、“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形势

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主旋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19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突出抓好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一多重历史责任叠加的新时期,赋予了北辰时代重任。对于北辰而言,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先行谋划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双循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从财政政策角度来看,未来更加着眼于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精准保障包含民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六大重点领域;投资的重点领域是“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对北辰区而言,“十四五”时期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仍然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北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既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紧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力的机遇,推动北辰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补足网络连通环节,提升城市网格精细化管理水平,又需要稳定城市发展需求。北辰区应把握新型城镇化稳需求的机遇,大力提升村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居民生活需要;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以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扩展完善北辰区城乡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服务好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是北辰区不可推脱的工作任务,也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北辰地处京滨综合发展轴与天津西部城镇发展带交点,是京津黄金走廊和京津塘高科技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也是天津城市北移的承载区、滨海新区的产业支撑区和经济拓展区。从相对位置看,北辰是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对接北京的节点,地处京津冀三角腹地的重心地带,具有成为天津北部区域经济中心的优势区位。“十四五”时期,北辰有望借助京滨城际铁路北辰站与陆路港构成的“双枢纽”带动都市圈建设,为城市对外通达性提升赋能,加快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和载体,承载北部副中心的核心功能,打造天津经济中心的重要增长极。但与此同时,北辰区公共服务协同功能尚不完善,需要利用好高新技术产业带,尽快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推进京津冀三地生活同城化。

积极响应天津市上位方案的发展方略,空间格局优化和体制机制统一的需求愈发凸显。《天津市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塑造“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市域城镇发展格局,打造津城核心区和滨城核心区,构建“双核双轴多组团”的中心城市结构,建设活力宜居城区。北辰环内地区属于津城核心区,环外地区规划西堤头组团、双口-青光组团,拥有北运河、永定河生态廊道,是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都市核心功能区人口疏散的重要载体,将成为活力宜居津城的一部分。此外,天津市外环拓圆实现外环线板块“鸭梨”变“芒果”,推动城市功能结构更加优化,与中心城区的联动发展更加密切。但与此同时,北辰区新增环内片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权益与区内其他区域权益归属不一致,需尽快与市、区级政府沟通协商,从而提高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发展积极性。

第二章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指示要求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1445”的整体建设思路,以推进“城郊向都市转型”为主线,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协调高质量、绿色生态四大发展原则实施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推动城市更新、精细化城市管理、构筑生态人文魅力四大发展战略,努力将北辰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行区、社会治理创新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先行区,成为天津北部具有较强综合实力、浓郁现代化大都市气息和体现天津形象水平的标志性城区。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高质量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建设品质,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创造公平机会、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二)坚持统筹协调发展

将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大力解难题、补短板、强弱项、促均衡。加强区域协调,强化分类引导,建立区域间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协调机制,促进区域之间、城镇之间的分工合作。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

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原则,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有没有”“够不够”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进一步提高城镇单位土地产出率,提高经济活动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居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努力营造优质的宜居环境。

(四)坚持绿色生态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在“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推进城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构建水绿交融的生态城区。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让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突出北辰文化特色,注重文化传承,发展有文化脉络、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彰显城镇文化内涵。

三、发展定位

立足“十四五”时期发展,展望推进“城郊向都市转型”总体发展目标,确立北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大力引进北京、长三角、大湾区乃至海外知名的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机构通过名医院建分院、名校办分校、医联体、校际联盟、委托管理等方式,共享高品质公共服务。加快道路路网建设,不断缩短北辰与京津冀重点区域之间的时间距离,力争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

——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严格落实“在发展工业、发展实业上更优更强”的要求,按照“优一强二大三”的思路,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引育发展新动能,凸显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夯实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精神文明建设先行区。依托北辰仓敖文化、漕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增强文化软实力。

——社会治理创新先行区。依托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和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区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以北辰综治“雪亮工程”项目为突破口,聚焦市政、交通、通讯、能源、环保、企业等重点领域,推进各部门协同治理,补齐补好乡村治理短板,努力构建多元共治、高效统一、智慧敏捷、精致精细的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先行区。依托永定新河、北运河两条生态绿带,以及北辰郊野公园等生态资源禀赋,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将生态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推动“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型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幅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北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空间格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预计到2025年,北辰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到2025年,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1.8%,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口市民化进程稳步提升。

——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两组团,三轴两带多节点”的城镇布局格局,城镇规模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布局体系更加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其余区域竞争力明显提升。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以道路、供热、雨水管网、燃气等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和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就业占比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目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大于2.8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升。

——城市精细化管理基本实现。到2025年,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城市大脑框架基本构建,指挥中心汇集多部门数据信息,一体联动的指挥调度能力、多领域运行监测和决策分析能力显著提升。

——城镇人居环境逐渐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PM2.5年均浓度降至43μg/m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5%,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更具特色。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5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型新型城镇化生产生活方式。

1  北辰区新型城镇化“十四五”发展指标表

指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单位

“十三五”

基期情况

“十四五”

发展目标

性质

2020

2025

城镇化水平

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90.4

91.8

预期性

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与经济增长

基本同步

预期性

公共

服务

能力

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

100

预期性

4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3.05

>2.8

预期性

5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

85.3

90

约束性

6

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2.44

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目标

预期性

生态

环境

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目标

约束性

8

PM2.5

年均浓度

μg/m³

49

43

约束性

9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比率

%

63

65

约束性

10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25

50

约束性

1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约束性

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新增就业人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源自《天津市北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源自北辰区城管委提供的数据资料。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着力优化城市布局,塑造特色城市体系

“十四五”时期,北辰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功能品质,增强空间治理能力,支撑重大项目实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需求,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塑造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特色城市体系。

(一)改善城市整体布局

北辰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双枢纽联动、多片区发展”的城市格局基础上,强化重点发展片区以及“西堤头组团、双口-青光组团”两大组团功能,打造“一区两组团、三轴两带多节点”的城镇发展布局。

积极打造城镇化重点发展片区。以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环内区域为依托,突出抓好规模扩张、产业集聚、功能配套,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壮大辐射集聚能力,努力打造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城市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重点区域。

积极构造西堤头组团、双口-青光组团。推进环外片区组团错位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依托赵庄子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和“曙光水镇”项目资源,积极布局完善西堤头组团,打造农业生产聚集区。依托韩家墅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信息及市场资源优势,打造农产品仓储物流区。

建设北辰龙门综合服务轴、京津公路黄金发展轴、北部新区创新发展轴。依托京津公路沿线及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优势资源,加大力度建设京津公路黄金发展轴;借助环内北部新区及环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资源优势,构造北部新区创新发展轴;依托环内津城核心区及环外双口-青光组团、西堤头组团,发展北辰龙门综合服务轴,努力打造成为承接首都资源外溢和未来北辰区城镇拓展的重要复合发展轴带。

发展北运河文化休闲带、永定新河生态景观带。依托北运河及周边休闲旅游景观资源,打造北运河文化休闲带;依托永定新河及河道两岸公园等绿化设施资源,发展永定新河生态景观带,优化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发展环境,以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底线,建设主题公园、生态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布局多个特色节点。依托西堤头镇曙光水镇、长荣印务小镇、中东欧特色小镇、陆路港物流装备产业园,沿轴沿带布局多个特色节点,发挥联动互补效应,实行优势资源共享,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骨干和支撑。

(二)打造城市慢行空间

构建安全有序的慢行系统。依托北辰区交通规划以及街道规模大小、区位等级,合理安排街道的交通形式。规范街道交通流线和机动行为,增加隔离带、警示路标、信号指示灯等交通措施,提升街道安全性。整体把控街道空间,使街道空间与慢性系统的特点相互匹配,减缓街道的行车速度。为行走在街道内部的群体提供便利的通行空间与相应的慢行设施。为非机动车特别是自行车打造顺畅的街道骑行网络,注重自行车道的尺度建设和停车摆放区域的合理布局。

合理规划和完善非机动车停靠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对于非机动车停靠设施,在人流量较大区域,适当增加设施布局密度,在街道用地空间不足区域,设置便捷的自行车架,满足街道基本需求。对于公共交通设施,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要加强行人候车的舒适性,增加可休息座椅与公交信息电子报时装置。同时还需要解决慢行设施与城市交通之间的衔接问题,尝试采用设施整合或者利用清晰的导引标志系统来满足交通换乘需求。

加快完善自行车道、人行道、过街通道和健身步道等慢行设施,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居住区、公交枢纽、重要文体和商业等公共设施间的无缝衔接。完善照明、标识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枢纽站周边道路网络,逐步形成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空间网络。改善慢行环境,提高慢行道遮蔽率,引导短距离慢行,中长距离“公交+慢行”的出行模式。以特色镇建设为样板,打造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街道空间,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

扩展城市慢行通道,结合大运河沿岸及永定新河两岸生态景观建设,打造绿色慢行交通,加强绿道网络的贯通和连接。建设可跨越屏障(河流、铁路、高速公路等)的连续性慢行网络,设置安全便捷的慢行过街设施。串联居住、步行街区、广场、公园、绿地、历史古迹等,形成城市绿色风光带,衔接大运河特色绿道,形成有机整体。

二、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助力提升城市品质

“十四五”时期,着力推进城市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品质提升。以提升全区综合实力、竞争优势为目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体系,加快外延交通设施建设,带动周边公服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北辰城市更新进程,提升空间品质,完善产城融合示范区配套服务功能,发挥产城融合集聚效应,推进产城职住服平衡。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活力。

(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积极配合京滨城际铁路和北辰站建设,协助推进通武廊轻轨建设、共同做好城际铁路与轨道交通网络的融合研究,积极推进北辰站与地铁5号线北辰科技园站点连接线建设,充分发挥城际铁路“点对点直通”、货运枢纽“长距离互通”和轨道交通“串点成线连通”的叠加效应。加快推进津蓟快速、津围快速、武静公路、京津塘高速九园路出入口工程、外环线东北部调线工程北辰段等重点工程建设,拓展北辰对外联系通道。

加快补齐北辰联通“京津冀”道路交通配套的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加强与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接,通过名医院建分院、名校办分校、医联体、校际联盟、委托管理等方式,共享高品质公共服务。落实京津冀医师、护士区域注册政策,鼓励和引导优质医师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共享,实现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直接结算。深化“京津冀三区市教育联盟”协同发展,助推天津职业大学与河北省职业院校“结对子”。以承接疏解项目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制定落户北辰的北京企业(机构)职工随迁子女就读管理办法,整合全区政策资源,研究制定跨省就业人才的医疗、住房、养老、科研等综合性保障政策。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强化北辰区与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推动北辰区大气环境持续向好。加快推行北辰与京津冀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平台共用,推进京津冀联动执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强化北辰区与京津冀地区应急救援合作,健全突发事件协同应对和联合指挥、应急资源合作共享等机制,提升北辰区跨区域联动能力。

(二)促进产城深度融合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思路,深化落实功能布局,以园区转型升级、职住平衡为重点,促进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城市功能区。持续强化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内两镇四园联动,努力打造特色产业社区,统筹园区产业功能与街镇功能需求,依托园区现有产业基础,推动轨道交通站点TOD开发模式,带动周边街镇商贸服务业发展,打造新型城市形态,提升产业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构建便捷高效、布局合理、互联互通、智能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推进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5分钟-10分钟-15分钟便利社区生活圈,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工业用地转型更新,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增创就业机会,促进人与就业均衡匹配。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商业生活功能,高标准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环境治理,以宜居宜业的综合环境吸引人才和企业,促进人与城市均衡发展。加快推动京津医药谷起步区建设,构建“一园一镇、两轴四区”的起步区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打造一心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塑造绿色低碳的生态底色,建立智慧高效的交通网络,营造城景交融的小镇形象,提升地区活力,带动区域发展。

(三)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和示范镇建设。力争到2023年上半年,安置房建设全面开工,到“十四五”末,除计划保留村外,拆迁村实现全部清零,还迁入住实现闭合,土地出让达到60%以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市场化平台公司从“建设城镇”向“经营城镇”转变,将短期收益通过示范镇再投资,提供长期的产业经营、城镇管理、公共服务等产品,实现从开发商向城镇运营商的转型升级。加快经营性公建和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对长远生计用房的统筹谋划,做好招商定位、产业导入等相关工作,促使经营性公建发挥作用、产生效益。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平台依法依规良性运转。

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配合北辰区现有产业、环境、人文等基础资源,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对特色小镇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探索“1+1+1”即“1个特色小镇,1个主导产业,1个生产生活圈”模式,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景观,打造鲜明特色。依托产业、城镇、土地、生态和公共服务等多规合一要求,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精准定位特色小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选择产业和布局项目,推动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功能性要素深度融合,以产业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口确定人口规模,以人口规模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或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集群、集约、规模的小镇特色产业模式。立足于“产、镇、人”的深度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和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集聚。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借助城镇化发展基金的撬动作用,加强政金、政企、金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共同成立PPP投融资企业,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融资能力和规模。

加快建设具有辐射带动力的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一批在天津国家中心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辐射带动力的功能区域,形成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核心能力。拓展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实际资金支持,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天穆、宜兴埠等镇的城中村改造任务。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在施项目的施工进度,协调推动规划项目加快开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动试点范围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汲取世界大都会城市的优秀范本,结合轨道线网规划调整,不断完善区域配套功能,激发市场板块活力。结合北辰区发展阶段,按照“以农兴旅、以旅助农、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以休闲农业资源、民俗文化等为特色,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积极加强与市级部门对接,加快推进宜兴埠未来城、奶业小镇、曙光水镇、运河文化村、乡村振兴规划点建设进度,发挥功能区引领作用,带动北辰城镇化发展。

4.加快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时期,重点做好续建项目的收尾和新建项目的开工工作,努力克服重点项目建设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等诸多困难,对每个工程严格制订施工表,科学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环内外主干路、支路联通等路网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按时完成,有效改善交通路网条件,提高区内交通路网密度。

构建高效率的道路网络体系,不断强化“六纵四横”骨干道路架构支撑,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级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完善公交枢纽站、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打造更加便捷通畅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推进TOD开发,结合地铁蓄车场推进上盖开发,打造集住宅、商业、办公于一体的上盖综合体,实现与轨道站点无缝对接,并通过路网与城市道路连接,形成平台上下立体复合城市形态。

完善给排水设施建设。“十四五”时期,继续实施供水供暖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国家要求,从问题导向出发,重点围绕防洪排涝安全格局优化、水环境整体改善、水生态保护修复、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具体需求,全面提升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的综合水平,把北辰建设成为城水共融、生态宜居的示范海绵城市。

推进“双枢纽”建设。响应北辰区上位规划,结合京滨城际枢纽建设进展,提前预留建设空间,做好站点周边开发建设准备。深化细化枢纽板块规划,明确京滨城际铁路、北辰站、轨道交通、物流设施、货运场站、商务楼宇、商业综合体、高端住宅、内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序,逐步形成枢纽经济发展硬件条件,引进部分先导企业,形成“城际枢纽+物流枢纽”“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创业创新+产业创新”“产业社区+宜居城区”新的增长空间。融合铁路客运站、城市轨道交通、长途大巴、公交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打造TOD交通综合体。吸引优质商业企业投资,完善北辰站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总部、商务、金融、贸易、专业服务,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问题。加快完善北辰站周边交通路网,提高交通路网密度,增加经济发展空间。

完善新型数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便捷高效、布局合理、互联互通、智能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大通信枢纽和骨干网建设力度,完成城乡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IPv6升级,加快5G基站建设,建立多层次、立体覆盖的无线网络。根据《天津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规划(2020-2022年)》(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信息基础设施、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建立城市信息网络,助力城市大脑建设。广泛布设复合型智能灯杆、地下管线监测、智能停车场、智能楼宇等感知设施,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数字城市神经网络。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搭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智慧防护系统。

(五)积极开展公服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环外地区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环内公共服务资源向环外倾斜,补齐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推进北辰区环内与环外公共服务建设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宜居服务的理念。不断提升北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构建“5-15-30”分钟公共服务生活圈,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平有序放开市场准入,大力引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事业建设与发展,健全合理投资回报机制与风险防控机制。

打造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健全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夯实医疗防治、技术储备、物资储备、产能动员“四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高水平建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市安定医院北辰分院,鼓励与发达地区联合办医,积极引进高端国际医院。

做优做强北辰特色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以基础教育为核心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深度推进集团化办学新模式,优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加快推进智慧型校园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促进优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园结对帮扶,建立教师交流、帮扶机制。构建终身学习机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实施“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开展“学分银行”应用。

加快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完善并落实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和服务规范,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力度,依托北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中心,推进大运河保护与开发。

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建设。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群众健身设施网络,建成文化中心公园和中储体育公园,实现所有镇街均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探索互联网+健身步道,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发挥体育健身设施的效益。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制。统筹家庭康复护理、居家专业护理、社区短期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医疗机构护理等各类护理资源,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制定实施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改造提升建设区级养老院,实现每个镇街建设1所以上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目标。

(六)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新。继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实施完善类、提升类改造,巩固“城市双修”既有成果,树立天津老旧小区改造标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探索试点海绵城市监测,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力度,将海绵城市建设落到实处。加强水安全保障系统、水环境改善系统、水资源利用系统规划,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综合提升北辰区城市品质。推动成片连片更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承载力,营造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城市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对城市发展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试点示范建设落地见效,全面实行示范制,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造模式,同时,提升新建小区建设质量,加快打造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基本单元。

统筹加快推动城市文化内涵更新。以文化传承、型态更新、资源保护为导向,开展城市文化内涵更新试点,将文化旅游场地等创新业态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城市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内涵更新。深挖北运河文化遗产、永定河文化等宝贵资源,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老字号复兴。推动老厂房更新改造、文化旅游商业区更新改造和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文化传承建设,结合漕运文化、仓厫文化、民俗文化等北辰区文化特色,挖掘和展示历史文化要素和内涵,传承城市历史,维护城市脉络肌理,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准确把握街区的历史文脉价值,促进街区的业态更新、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三、加强网格精细管理,实现社区高效管理

“十四五”时期,北辰区以实现社区高效管理运转为目标,以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为重要抓手,着力完善社区精细化管理平台,促进社区管理现代化、智能化;有效串联社区各部门资源,打通便民惠民的“神经末梢”;探索创新社区精细化管理方案,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一)完善社区精细化管理框架

完善“1+6+N”社区管理结构。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升级为城市大脑。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完善“全程在线、精准监测、主动发现、智能决策”的社区精细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大数据与社区管理的紧密对接。拓展大数据在社区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实时监测社区末端。借助互联网技术联通社区子系统管理平台与社区终端,健全“社区精细化管理平台-各管理子系统平台-社区终端”的社区管理骨架,实现线上整合各条块数据信息,线下整合全区管理、执法、作业和服务力量。实现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精致化生活”。

(二)实施“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整合跨部门信息资源。运用“线上”大数据理念及技术,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促进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建立健全政府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发挥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的“监督检测”职责,促进各部门间的高效合作。加强信息公开、共享和监管机制,推动数据信息实现统一平台公布、搜索及查询。依托“雪亮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发展基础,构建完整多层次的网格中心。运用“线下”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社区划分为多层次网格,在全区开展网格长制、街长制,加强数据采集渠道,实现全域监管无盲区、管理无空白。

(三)健全社区精细化管理方式

规范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统一数据反馈格式,实现实时掌握动态信息,及时核查结案,提高工作实效。健全智能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弱化部门间的利益冲突,提高事件处置效率。进一步完善对第三方管理单位的考核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督查,提高第三方管理单位工作积极性。完善考核常态化,扩大测评范围,增加社区居民对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精细化管理考核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引导社区管理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社区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骨干网格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骨干人员培训、创建交流学习平台,增强骨干网格工作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加强专业化培训,提高业务技能,推进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购买第三方服务,引入第三方专业人员,指导和辅助社区管理人员工作,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时效。

四、提高环境治理质量,构筑生态人文魅力

“十四五”时期,完善生态景观带,打造景观生态网络体系;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发展品质;积极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有灵魂有特色的北辰文化;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持久战,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扩大环境容量空间,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一)打造景观生态体系

依托北运河文化旅游生态、永定河文化旅游生态带、永金河、永金水库、北辰公园等生态资源,落实全市“一环十一公园”城市设计,加强水系连通,构筑中心城区的景观翠环。保留公园景观自然机理与地形脉络,以绿为体、以水为韵,结合资源优势,推进区内刘园苗圃公园、北辰堆山公园、银河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建设,融入城市文化脉络,赋予公园鲜明的文化特色。完善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口袋公园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公园体系,建设串联全区、层级多元的景观生态网络体系,为市民提供多样化休憩空间,打造“绿廊绕城、绿带漫城、绿点缀城”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二)守住城市文化个性

充分挖掘北辰的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禀赋,加快建设北运河文化旅游生态带和永定河文化旅游生态带,打造一流旅游环境、提供多元旅游产品,规划设计“运河十八景”,塑造“生态养眼、文化养心、中药养生”旅游特色,深度吸引京津冀游客。依托北辰漕运文化、仓廒文化特色,打造大运河、皇仓廒舍文化博览区等旅游品牌。结合商业区和湖面打造宜居生态公园,发展有灵魂有特色的北辰文化。打响北辰文化品牌,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提升美丽乡村品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保护村庄历史文化,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公路、供水、污水管网、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制度,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引导广大村民共同维护村容环境。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依据,加快推动教育、卫生、文化、养老和社区事务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善农村精准帮扶机制,探索建立常态化、全覆盖的城乡脱贫成果巩固机制,加快实现农村美、农民富。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农村人口就地市民化工程

统筹谋划农村人口就地市民化工程,着力解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水平较低问题。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创业环境为主攻方向,拓展农村人口就地市民化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推动本地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完善本地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地就业,带动本地农业人口就地市民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北辰;鼓励我区企业做大做强,扩大企业就业容量。引导规模企业二三产业分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更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型企业。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需求;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满足普通人员的就业需求。鼓励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的发展,积极吸纳各类科技型人才。

加强本地市民化人口职业技能培训,适应岗位需求。发挥政府、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综合作用,建立健全就业技能培训机制,结合全区岗位技能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支持职业培训社会化、市场化,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农民工在岗培训和技能培训的投入。

优化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孵化基地等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功能,吸引更多居民和外来人员自主创业。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为创业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渠道。

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农村宅基地面积及住宅面积置换城镇商品房,推进农民进城进镇落户。鼓励农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土地利用收益贡献机制;创新集体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以镇级统筹为手段,成立镇级联营公司,农业人口享受入股分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农业土地出让方法,推进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生活保障,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按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规模化经营、土地合作化经营、集体组织经营、种养大户经营,发挥规模化、效益化、集约化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二、产城融合工程

优化城区和园区功能分工。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等在园区及周边合理布局,注重与临近区域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倡导适度混合功能开发,实现人口、产业在城镇有机融合,增强城镇发展活力。打造“亦产亦城”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社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与重点经济功能区发展。实施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增加周边农业转移人口和非农人口就近就业机会。在工业园区周边布局商务酒店、咖啡馆等公共空间以及医疗教育资源,满足园内员工多元化、个性化生活需求。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达能力。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园永信道、通跃路、通盛路、永通道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富源南路等道路及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开通各园区环线巴士,串联主要企业、服务中心和交通站点,着力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提升接驳水平。推进示范区内市政管网、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撑产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营造,创造高品质的生态办公居住环境。加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便民店、早餐店、菜市场、家政服务点、邮政和快递服务等商业网点,优化资源,完善功能,打造城镇社区一刻钟服务圈。

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营造优良人居环境。推动轨道交通站点TOD开发模式,依托地铁5号线终点站建设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提升绿地全球贸易港功能,集中承载中央商务、创业创新、企业总部、综合商业、酒店住宿、科技体验、文化活力等服务功能。沿高端装备产业园永进道两侧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光华国际学校、盛景星级酒店等一批高端配套项目,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餐饮等城市功能,打造现代化、综合性、国际化的城市服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健全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机制,促进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三、城镇建设工程

基于各街镇特有自然、景观、设施建设资源,加快推进示范镇、特色小镇以及重点功能区项目建设。着力优化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高城乡配套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示范镇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双街示范镇建设。基本完成拆迁、建设、还迁任务,累计出让土地3743.60亩。完成燃气管网改造、1号供热站等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做好农村全域清洁化等各项基础工作,推动花卉博览园、民宿小镇等项目落地,都市绿谷田园综合体开园运营,依托古街等载体建设夜间经济数字街区,打造可持续高品质夜间经济升级版,推动农民长效增收,城乡加快融合,示范镇建设再上新台阶。

积极推进大张庄示范镇建设。基本完成拆迁、建设及还迁入住工作,实现土地出让1000亩,基本建成栖凤小镇。推进一批住宅小区以及光华国际学校、绿地缤纷城及全球贸易港、盛景星级酒店、大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改造项目、核心区能源站等生活设施建设,提升生活便利度,打造独有特色、生态宜居的城镇空间。

积极推进北仓示范镇建设。基本完成示范镇拆迁、安置房建设以及还迁入住工作,结合区位及产业基础,加快土地出让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吸引外来人口9.2万人,常住人口达10.7万人,将北仓示范镇打造成为集科创园、文创园及生活中心于一体的超级综合住区,智慧城市示范镇和京津冀一体化示范镇。以文化+科技+智慧+生态的组合方式,形成集产业、文化、社区、旅游于一体的航母级产城融合智慧城市综合住区标杆,实现高度产城融合。同时,重拾地缘文脉记忆,复原北仓繁荣景象,打造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积极推进青光示范镇建设。基本完成拆迁、建设及还迁安置区工作,供水、道路、供电、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村民生产生活便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初见雏形。推行基建与招商并重,整合项目资金和资源,带动区域生产要素集中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初步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的发展局面,聚集区域经济发展效益和优势,推动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差别明显缩小,经济、社会和人民实现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小淀示范镇建设。基本完成示范镇拆迁、安置房建设以及还迁入住工作,加快完善还迁安置区内幼儿园、小学等民生教育资源配套,以及教育、养老、医疗、文化活动中心、服务中心、物业用房、居委会等非经营性公建建设。积极推进银河风景区项目建设,打造集住宅、高端商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核心区,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打造“一带一路”中东欧特色小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推动城乡发展要素流动和交换,实现人民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积极推进双口示范镇建设。遵循“先建后拆、边建边拆”的原则,完成示范镇大部分拆迁及地块出让任务,加快还迁工作,示范镇工作实现基本闭合,预计南北两个片区可容纳人口达7.8万人。加大市政配套投入,改善公共设施质量,全面形成“出村有车水马龙的主干路、村内有四通八达的乡间路”的交通出行环境。积极完善村级垃圾收运与无害化系统,增加清洁村庄示范片区数量,提升主干道路整体环境;继续全面落实河长制,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全面封堵入河排污口门;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基于小镇的自然、景观、民俗等资源,去粗取精,充分挖掘,强化小镇特色。借助小镇的人气和资源集聚优势,拉动小镇产业发展,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扩大产业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信息通达的智慧体系,打造“互联网+”特色小城镇,释放空间对人的约束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服务更多人群,提升特色小镇服务水平。

积极建设长荣智汇印务小镇。推动印刷产业向纵深发展,促进智慧印刷产业链延伸拓展。借助现有园区基础,推动小镇内与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周边乡镇一体化发展。努力将长荣智汇印务小镇打造成为国家级的“互联网+”智慧印刷产业组团领航舰,天津北部新区产城融合的特色区,京津冀城市功能的延伸交互点和产业承载地,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活力小镇、文创小镇、宜居小镇。

大力发展中东欧特色小镇。推动北辰农业现代化发展,承接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集生产-储藏-研发-创意-品鉴-交易-体验-“互联网+”-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红酒产业链。加快推进土地资源整理,与食品集团共同发起并吸引有实力、有责任的战略投资者成立平台公司,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突出中东欧特色风貌,努力建成以食品行业为龙头的现代化产业聚集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区、高级人才聚集区和生态环境宜居区。结合轨道线网规划调整,不断完善区域配套功能,激发市场板块活力,将中东欧特色小镇打造成为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示范合作样板区。

建设宜兴埠普育科创小镇。引入高端资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构建科技产业发展全生态,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镇服务综合体。

打造双口科创小镇。依托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整合大学科技资源,打造集“科学技术研发、科学知识普及、科技人才培养、高端商务一体化”的创新型全生态体系。推进科创资源转化,构建创新生态圈,带动周边村镇配套发展,实现一体化发展。

(三)重点功能区建设工程

推进宜兴埠未来城建设。汲取世界大都会城市的优秀范本,前瞻性建设高线公园、口袋公园,营造更有未来意义的城市环境,全面形成未来城整体框架。着力打造城市级磁场,不断丰富商业综合体、写字楼、聚落式商业、沿街商业等多种业态。积极加强与市级部门对接,协力做好普育科创小镇功能培育,结合北辰科技园南区转型升级,积极引入创新孵化、科普教育、专业培训、社会实践等功能。

推进奶业小镇建设。按照“以农兴旅、以旅助农、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围绕“一心、一带、四区、多点”的规划思路,”以休闲农业资源、民俗文化等为特色,拓展区域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产业与游览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以奶业为中心,开发建设奶业研究院、奶牛公社、奶牛粮仓、乳品工坊,奶业科普馆等产业项目;依托产业项目开发游览活动,包括牧遇粮园、水上乐园、水岸花堤、房车营地、康养文化园、生态乡居、迷你牧场等项目。加快推动双口镇与光明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带动片区产业及文旅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推进北仓运河文化村建设。围绕“世界运河、新生城市,文化运河、示范中国”的定位,聚焦“运河文化+仓廒文化”,打造运河文化带、仓廒文化园、运河文化环和运河博物馆;聚焦“商业活力+产业活力”,打造商业轴、区域商业MALL、TOD导向的商业区和小镇中心,建立空间和业态更加多元丰富的全时段活力商务社区,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多样的城市客厅。

推进天穆民族风情村建设。突出民族文化和运河文化,借助南北清真寺等文物遗产,探索建设“民族风情特色文化旅游村”,成为北辰民族融合、特色文化的重要名片。以天辰集团为引领,积极发展商业楼宇、现代科技、文化创意等,打造天穆“都市经济”。

完善曙光水镇建设。继续完善曙光水镇一期建设项目,增强曙光水镇项目的精品生产功能、技术示范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保护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开展二期项目建设,以康养中心及景区配套功能打造为核心,完成4A级景区建设。积极推进项目三期建设,以文化、商业、生活区打造为主,打造成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城乡旅游综合目的地,促进京津冀都市渔业一体化发展,增强休闲农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

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继续推进天穆镇、宜兴埠等镇的城中村改造任务,加强统筹与协调推动,推进项目管理制度化。高质量推行改造内容,未来五年着重进行完善类、提升类改造。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要着手点开展北辰区城市更新,巩固“城市双修”既有成果,在新一轮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树立天津老旧小区改造标杆。聚合职能部门资源,创新融资模式,拓展资金渠道,尊重居民改造意愿,探索先统筹规划再菜单式改造、先征询再实施的工作流程,丰富改造模式,稳步推进还迁房及配套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城中村改造阶段性闭合。

加快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功能。持续推进95平方公里试点范围建设任务,加快在施项目的施工进度,协调推动规划项目加快开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密切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特别是电力、燃气、供水等国有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的遇到的相关问题。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动试点范围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严格按照财政预算要求和资金安排好项目计划,落实民生项目。积极争取市级资金支持,探索PPP项目投资模式,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北辰活力区建设。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力度,加快推进新增环内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为该区域开发建设提供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京滨城际北辰站枢纽作用,与天房集团密切合作,推动北辰活力区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大张庄示范镇南区建设进度,同步推进还迁安置房和土地出让,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四、社区精细化管理工程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精细化协同管理”。利用朝亚大数据中心先进的服务器设备和京东方高水平的智慧物联端口、智能管控系统,构建智慧型超脑平台指挥中心,融合“物业管理、家居生活、养老服务、医疗卫生、路网监控、社会安全综合治理”六大系统版块,将社区动态数据等信息集成化、数据化,打通城市社区神经网络。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动静态交通数据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城市智慧解决方案,助力静态交通秩序管理。运用卫星定位系统,加强渣土运输车辆全过程管理。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展示社区基础运行能力、社区实时“健康”状态,形成“全区域、全天候、智能化、多渠道”的事件预警和协同治理体系,助力社区综合治理决策,实现社区精细化管理。

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链接社区内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出租屋房东、房产中介公司人员、快递员等居民群众,有效拓宽网格员队伍的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服务广度。借助微信公众号、手机服务软件、政务微博等自有媒体平台和市民服务热线,融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与社区服务APP,引导群众随手拍照片并反馈到社区管理平台,拓展事件采集渠道。依托诉求受理中心,快速回应群众诉求,及时监督相关派遣业务部门的处置情况。推动发展兼职网格员,打造以网格为平台,体制内与体制外、专职与兼职共同汇聚的网格化社会治理队伍,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

提升社区管理综合执法效能。加强基层城管执法力量配置,完善区和街镇两级城管综合执法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推动执法力量和经费向街道倾斜,强化基层一线执法队伍资源保障。优化执法队伍人员力量配置和专业结构,逐步增加城管执法队伍具有法律、城市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推进执法骨干梯队建设。加强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创建和保持市级规范化中队和示范中队。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综合执法标准体系,提高执法事项、执法程序、执法时效以及装备配备等方面的标准化水平。加强基层行政执法培训,优化培训课程设置,构建响应需求、适应实战、全面发展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做实执法监督工作,加强镇街级监督队伍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法,重点加大对镇街城管中队依法履职、规范办案和执法人员遵纪守法情况的监督力度。

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区、街镇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机构在社区管理中的指挥协调、监督评价作用,将网格化日常管理数据作为社区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考核依据。依托区、街镇、居村三级管理体系,继续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内容和范围,继续优化网格化管理标准和流程,形成标准明确、管理规范、联动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监督体系。发挥村居工作站作用,建立与居民、社区党组织、居村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对接的工作机制,逐步构建“一网兜起大小事”的治理格局。

五、人文生态建设工程

统筹推进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口袋公园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公园体系建设。以创建特色生态空间为目标,围绕北运河和永定新河,统筹绿、林、湿等生态要素,打造一系列以水为魂、以绿为脉的复合型郊野公园,提升北辰城市功能品质。以服务全区居民户外游憩为出发点,推进刘园苗圃公园、堆山公园、银河公园等综合性城市公园建设,实现由从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以北辰公园为试点,建设一批具有北辰人文特色、体现北辰文化内涵的地区公园,展现北辰城市精神。以满足社区居民就近参与文化教育、娱乐、休息需求为目标,建立广场型、林荫型、滨水型、体育型等综合型多样化社区公园,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充分对城市社区、小区边角地或闲置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和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休憩、健身、散步等需要,成为居民日常活动的载体。

打造有灵魂有特色的北辰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力度,依托北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中心,推进大运河保护与开发,完成天穆村清真北寺、线河战备砖窑等文物修缮工程,促进非遗产业化、非遗与旅游融合等工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北辰文旅云”公共文化综合应用平台,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提升专项工程,加快现有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依托大运河北辰段、仓敖文化园、运河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打造运河文化的核心记忆点;依托仓敖文化和运河文化,打造多元交织的文化之环、连续活力的街道生活、公共文化的服务节点。借助京杭大运河世界级文化IP,深挖北辰文化、潞河历史、民族文化,构建活水之源、运河郊园、白马张湾、龙顺渔庄、屈店观水、十里桃花、潞河文苑、古寺桃缘、尹儿河湾、北斗瑶辉、皇仓神槐、龙腾御景、御河遗脉、潞水千帆、滦水思源、文化星河、民族风情、蔺家渡口十八景,激活运河文化带,串联起生态友好、安居利民的运河美好生活场景。构建8公里生活环,将街道加入艺术装置,打造漕运-运河艺术展示区;以文化+健康居住为核心集合街道空间,打造渔村-恬静文化生活;依托仓廒文化园,打造与文化园互动的生活景观;依托利渠水岸,打造水岸文化公园,形成联结社区的城市廊道;沿河打造生态+文化的交通空间,塑造舒适的运河城市样貌。

补齐乡村设施短板,推动建设美丽乡村。有序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保留村村庄规划全覆盖。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继续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快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实现农村地区环卫保洁全覆盖。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村公交运营水平,逐步提高公交线路的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安装村内照明装置,保障农民出行便利和安全。提升农村地区饮水质量,推动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落实统筹规划、统一聘用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鼓励区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并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实施村卫生室提标升级工程,推动医保定点村卫生室门诊医疗费用联网结算、公共卫生联网以及家庭医生签约。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鼓励城镇文化社团到乡村巡展巡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统筹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扩大农村照料中心比例。

加强水环境治理。深化完善“河长制”“湖长制”,开展河岸共治,稳步提高污水处理尾水排放、河道疏浚周期、河道绿化等标准。加强蓄滞空间治理管控,推进二级河道堤防加固等建设项目,实现排水设施智能化管理。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区内一、二级河道水系连通循环,实施永金引河、淀南引河治理工程和闸、泵站等节点改造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开展生态型河岸建设,保留河道天然的形态及断面,控制截弯取直,采取透水性好、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护岸形式,改造原有硬化河岸,恢复岸线和水体自然净化功能。

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完善大气防控网络建设,加强大气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空气微站、扬尘检测设备的建设与标准化改造。进一步加强扬尘道路扬尘污染执法监管,加强清扫车、洒水车等扬尘治理设施配备,落实地面硬化、喷淋、围挡、覆盖、车辆冲洗等抑尘措施,全面加强建筑、市政、拆迁等工地的扬尘污染控制及文明施工管理。


第五章 保障机制与政策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效能

推进地块权益改革,统一土地权益归属,扩大区政府管理权限,加快新增环内片区设施建设进度。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环节,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强化网上办事和服务群众功能。加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明确牵头单位和部门,落实责任目标任务。

二、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组织协调

强化城乡建设过程多部门联动,构建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的部门联席机制。各级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放眼全局,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内容进行部门分工。积极促成政府和社会资本有序合作,组建专业投资运营公司,建立“政府参与、合作建设、共同经营管理”运营模式。进一步整合优化管理资源,加强区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在重大项目建设、城市规划布局、建设管理资金安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健全协作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

三、创新投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城乡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事业,多渠道筹措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研究设立项目建设基金,搭建和推广PPP等项目合作平台。探索吸引外资产权入股筹措资金的新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立以企业与个人投资、招商引资等市场化投资为主,财政投入、政策扶持、发行债券等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政府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

四、价值绩效考核,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对“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评估,建立协调机制,有效管理和衔接各专业规划,确保在本规划指导下,实现计划统筹安排。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等行政效能监督体系,科学分解落实五年的规划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年度计划安排,加强对规划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重视群众对城乡建设和管理的监督作用。

五、坚持舆论引导,引导正向宣传

重视舆论对城镇化建设管理工作的引导作用,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兴的微信、微博、城市APP等平台,宣传国家、天津市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部门间合作,增强大众对城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明确城镇化建设活动和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改善之间的密切关系,减少未来建设管理中的公众负面障碍,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顺利实现,重大工程顺利落地。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版权声明|法律声明

主办单位: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承办: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30001 津ICP备1200731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