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北辰区2014年千企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11120000112011300018871XP/2020-00113 发 布 机 构 :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
发 文 字 号 : 〔 〕 主 题 :政务公开
成 文 日 期 :2015年02月26日发 文 日 期 :2015年02月26日
有 效 性 :
废 止 依 据 :
北辰区2014年千企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内容概述
无
内容全文
北辰区2014年千企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北辰区人民政府
(2015年2月12日)
一、转型升级行动总体进展情况
全市万企转型升级行动启动以来,北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行动方案、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树立典型示范,“抓两头、促中间”,转型升级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成立北辰区“千企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和4个推动组,各镇街园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建立工作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全区转型工作推动会;组织各镇园区以及重点企业参观示范企业等活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提高企业转型升级意识。三是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千企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九项具有我区特色的扶持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三年共计3亿元,推动1500家企业转型升级。四是加强宣传引导。与新闻中心联合开展“千企转型升级行动进行时系列报道活动”,分两批先后专题报道20家典型示范企业,营造转型升级良好氛围。五是建立一企一档。建立完成转型升级企业档案库,完善痕迹管理,将企业转型升级工作落到实处。
2014年,全区完成转型升级企业591家,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31.9%,其中通过改造提升实现转型企业466家,实现产业转型企业72家,关停重组企业83家。591家转型升级企业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1.38%,利税总额增长19.61%,单位工业产值能耗下降16.67%。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推进改造提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推动企业技改升级。完成130家企业的133个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总投资57.7亿元,其中天锻压力机的智能化成型生产线项目、 雅迪的高端电动车生产研发基地和领军环保的年产5万套医用垃圾处理及分类容器等超亿元技改项目15个。二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引进智慧物联研究院,工业设计产业联盟,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载体。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5个;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1家,累计达到100家;建成企业博士后工作站6个;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累计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6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12个;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2个。天能变压器等29家企业产品认定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产品。62家企业134项专利获批,其中发明专利28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49家,累计达到296家。杀手锏产品新增26个,10家企业入选领军企业。三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大山铜业等311家企业实施管理机制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精益化管理等管理提升项目。借助爱波瑞等专业机构开展精益制造、电子商务等管理升级培训1900人次。推动11家企业实施信息化示范项目。四是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完成认定17个天津市名牌产品;申报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30件,全区累计驰名商标23件,著名商标156件,位列全市前列。五是推进金融创新。实施了“1234”培育工程,成立首家区县天交所运营中心。中材节能实现上交所主板上市,我区累计上市企业6家;艾碘等6家企业完成天交所挂牌,累计挂牌企业达8家。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着力提升产业能级。
一是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北辰区持续引进西安交大研究中心、普洛斯、南车集团、海德堡印刷部件等高端制造项目以及兵器集团70所、中船重工707、718所等科研院所,进一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实力。总投资20亿元的远大住工项目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建科机械钢筋加工配送中心项目正在投入运营,以远大住工、永大电梯等企业为龙头的绿色建筑产业初具规模。七所高科等6家企业实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二是着力推动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制定《北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进和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九州通达等7家企业完成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天士力集团开发建设的糖尿病门诊特殊病患者网上用药服务项目,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顾客提供专业的医药健康电子商务服务。长荣股份搭建健豪云印刷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化印刷服务创新运营模式,极大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着力发展电子商务。完成雅迪实业、华太电池等60家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积极引导企业融入到电商产业,通过线上推广体验、线下服务的“o2o”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做响品牌。与谷歌、阿里巴巴等4家大型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建材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对接交流活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地将传统产业升级为一条完整的现代产业供应链。
(三)加快推进载体升级,打造企业转型平台。
一是科学规划。大力推进“三规合一”,编制完成《北辰区产业发展规划》、《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北辰区规划纲要》、《科技工作三年行动方案》,规划建设15.9平方公里的京津创新共同体,引进首都项目125家,项目总投资230亿元;充分发挥装备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作用,结合我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划》,重点发展信息和智能机器人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产业,加快向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拓展空间。我们把载体升级的重点放在镇级工业区的提升改造上,大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拓展发展空间。制定出台《镇级工业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落实各片区提升改造规划。北双片区的河工大产业园一期9万平方米年内主体竣工;双街总部产业园一期项目,整合了大红碗、欧格自行车等破产倒闭企业的142亩土地,建成商务楼宇11万平米,建设中关村可信精品产业园,港建设计等40家多家科技型企业已入住园区。中捷辰华产业园项目整合98.5亩土地,投资8亿元建设7.15万平米的研发总部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三是聚集发展。从完善楼宇规划、配套功能环境、强化软件服务、做好楼宇招商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发展楼宇经济,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发展。以科技园区商贸核心区、东鹏智谷产业园、双街总部经济产业园、鸿仓都市产业园为核心的多个楼宇片区正在形成,建成商务楼宇67座115.7万平方米,实现税收7.53亿元,同比增长36.9%。
(四)加快推进关停搬迁,不断淘汰落后产能。
一是结合“四清一绿”行动和京津城际地区提升改造,对389家存在环保问题的企业逐一进行了整改;制定实施《天津市北辰区2014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对查出的222起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处理;关停淘汰67家小电镀、小喷涂、小家具等企业。二是整合资源,推动环内涉重企业搬迁改造。积极与机电控股集团合作,在高端装备产业园规划建设750亩机电产业园,将环内天发水电、工业泵、百利阳光等3家企业进行整体搬迁,盘活原有土地350亩。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完成江天重工除尘脱硫、振兴水泥脱销改造;完成了50家79台燃煤设施改燃、拆除、并网,完成了2家供热站改燃治理工程和5家VOC治理项目,完成了2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推动15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政策聚焦。相继出台了《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辰区千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政策实施细则》、《北辰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北辰区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加快楼宇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扶持政策。2014年企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达到1.1亿元,扶持企业改造提升7930万元,其中技术改造794万元,科技创新3829万元,节能减排3127万元;扶持产业转型300万元;扶持载体提升2934万元,其中镇工业区2000万元,楼宇经济534万元,小企业创业基地305万元。二是服务聚焦。组建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了服务网站;开展“促惠上”活动,解决企业、项目和困难群众直接反映的重点问题182个,重点协调解决了沃德传动、中重科技等30余家企业的土地、资金、用水、用电等问题;认真落实行政许可预约服务、延时办公、24小时开门服务等措施,实现了“零距离”服务,“零障碍”登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问题。我区的千企转型升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二是规模质量有待提升。规上工业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2%,行业龙头企业不多。中小企业经营相对粗放,产品结构单一,研发投入不足。三是载体升级受规划、资金等因素影响,镇村工业区改造提升进度较慢。
(二)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镇工业区改造扶持力度。镇级工业区改造提升资金需求量大、任务艰巨繁重,单纯依靠区级财力很难快速实施。建议市里可否考虑将某几个片区作为改造试点,给予市级示范园区同等扶持政策,并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一定倾斜。
二是建议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多层次,多角度宣传万企转型升级工作,更新企业发展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示范,带动一批企业转型,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工作。
三是建议采用竞争性市级财政资金选拔政策,建议给予区县一定资金奖励额度,每年由区县制定支持项目重点。
四、2015年工作目标和计划安排
2015年,北辰区将加快推动《千企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四个一批”的转型升级路径,确保完成610家企业转型升级,两年完成三年任务的80%。
一是推进改造提升,促进提质增效。一是引导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实施技术改造。计划组织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10个。围绕区级领导“三包”工作,落实领导包项、部门服务、属地跟踪、企业自动联动机制,实施责任化管理,全面推进项目加快建设。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申报专精特新产品20个,申报专利100个。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8家。三是加快推进企业通过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完成管理提升项目300个以上。
二是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一是重点引进信息和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高端数字印刷、节能环保以及现代制造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项目;组织实施1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培育长荣股份等10家高成长性企业,提升高端装备产业能级和集中度,培育千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链。二是依托天士力大健康产业,梳理产业链项目,加快天士力研究院、精耐特癌症筛查、百特医疗等项目建设,培育3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链。三是推动15.9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区规划建设,着力引进节能环保、3D打印等各类新型复合材料领域项目,加快启动金牛锂离子电池材料等项目,培育200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四是依托高端装备产业基础,加快软件、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项目引进,升级 LG电子等一批现有企业,打造1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链。五是推进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以电子商务及计算中心、呼叫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外包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共进。指导生产性企业做好原材料、销售两端的剥离。把电子商务作为新的支撑产业,引入至少3家大型电商平台,集聚200家以上运营商及代运营公司,建立传统销售与电子商务销售协调互补的双渠道销售模式。
三是推进载体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开发区拓展区建设,统筹推进镇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双街镇和宜兴埠镇工业区改造提升试点。二是着力打造可信精品软件产业园,探索盘活国有闲置土地合作开发新模式,实施项目、人才、政策三位一体,引入高科技企业50家。三是结合京津城际综合提升规划,有序推进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向园区聚集。充分利用区级监控管理平台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全力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关停65家安全隐患突出、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四是借重首都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首都资源项目不少于120个。
四是推进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完善服务网站和短信平台建设,打造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制定装备制造、绿色建材产品推广目录,加强产业配套衔接,筹备召开第二届绿色建材行业和装备制造产需协调配套会。二是主动对接国家和市区相关政策,开展贴身定制的高端培训和政策宣讲2000人次,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升级。三是筹建节能服务中心,制定竞争性节能项目选拔方案,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新机制,筛选引进一批优质服务机构进入平台,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效服务。
北辰区人民政府
(2015年2月12日)
一、转型升级行动总体进展情况
全市万企转型升级行动启动以来,北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行动方案、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树立典型示范,“抓两头、促中间”,转型升级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成立北辰区“千企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和4个推动组,各镇街园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建立工作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全区转型工作推动会;组织各镇园区以及重点企业参观示范企业等活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提高企业转型升级意识。三是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千企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九项具有我区特色的扶持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三年共计3亿元,推动1500家企业转型升级。四是加强宣传引导。与新闻中心联合开展“千企转型升级行动进行时系列报道活动”,分两批先后专题报道20家典型示范企业,营造转型升级良好氛围。五是建立一企一档。建立完成转型升级企业档案库,完善痕迹管理,将企业转型升级工作落到实处。
2014年,全区完成转型升级企业591家,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31.9%,其中通过改造提升实现转型企业466家,实现产业转型企业72家,关停重组企业83家。591家转型升级企业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1.38%,利税总额增长19.61%,单位工业产值能耗下降16.67%。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推进改造提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推动企业技改升级。完成130家企业的133个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总投资57.7亿元,其中天锻压力机的智能化成型生产线项目、 雅迪的高端电动车生产研发基地和领军环保的年产5万套医用垃圾处理及分类容器等超亿元技改项目15个。二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引进智慧物联研究院,工业设计产业联盟,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载体。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5个;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1家,累计达到100家;建成企业博士后工作站6个;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累计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6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12个;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2个。天能变压器等29家企业产品认定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产品。62家企业134项专利获批,其中发明专利28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49家,累计达到296家。杀手锏产品新增26个,10家企业入选领军企业。三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大山铜业等311家企业实施管理机制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精益化管理等管理提升项目。借助爱波瑞等专业机构开展精益制造、电子商务等管理升级培训1900人次。推动11家企业实施信息化示范项目。四是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完成认定17个天津市名牌产品;申报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30件,全区累计驰名商标23件,著名商标156件,位列全市前列。五是推进金融创新。实施了“1234”培育工程,成立首家区县天交所运营中心。中材节能实现上交所主板上市,我区累计上市企业6家;艾碘等6家企业完成天交所挂牌,累计挂牌企业达8家。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着力提升产业能级。
一是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北辰区持续引进西安交大研究中心、普洛斯、南车集团、海德堡印刷部件等高端制造项目以及兵器集团70所、中船重工707、718所等科研院所,进一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实力。总投资20亿元的远大住工项目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建科机械钢筋加工配送中心项目正在投入运营,以远大住工、永大电梯等企业为龙头的绿色建筑产业初具规模。七所高科等6家企业实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二是着力推动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制定《北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进和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九州通达等7家企业完成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天士力集团开发建设的糖尿病门诊特殊病患者网上用药服务项目,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顾客提供专业的医药健康电子商务服务。长荣股份搭建健豪云印刷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化印刷服务创新运营模式,极大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着力发展电子商务。完成雅迪实业、华太电池等60家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积极引导企业融入到电商产业,通过线上推广体验、线下服务的“o2o”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做响品牌。与谷歌、阿里巴巴等4家大型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建材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对接交流活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地将传统产业升级为一条完整的现代产业供应链。
(三)加快推进载体升级,打造企业转型平台。
一是科学规划。大力推进“三规合一”,编制完成《北辰区产业发展规划》、《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北辰区规划纲要》、《科技工作三年行动方案》,规划建设15.9平方公里的京津创新共同体,引进首都项目125家,项目总投资230亿元;充分发挥装备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作用,结合我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划》,重点发展信息和智能机器人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产业,加快向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拓展空间。我们把载体升级的重点放在镇级工业区的提升改造上,大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拓展发展空间。制定出台《镇级工业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落实各片区提升改造规划。北双片区的河工大产业园一期9万平方米年内主体竣工;双街总部产业园一期项目,整合了大红碗、欧格自行车等破产倒闭企业的142亩土地,建成商务楼宇11万平米,建设中关村可信精品产业园,港建设计等40家多家科技型企业已入住园区。中捷辰华产业园项目整合98.5亩土地,投资8亿元建设7.15万平米的研发总部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三是聚集发展。从完善楼宇规划、配套功能环境、强化软件服务、做好楼宇招商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发展楼宇经济,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发展。以科技园区商贸核心区、东鹏智谷产业园、双街总部经济产业园、鸿仓都市产业园为核心的多个楼宇片区正在形成,建成商务楼宇67座115.7万平方米,实现税收7.53亿元,同比增长36.9%。
(四)加快推进关停搬迁,不断淘汰落后产能。
一是结合“四清一绿”行动和京津城际地区提升改造,对389家存在环保问题的企业逐一进行了整改;制定实施《天津市北辰区2014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对查出的222起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处理;关停淘汰67家小电镀、小喷涂、小家具等企业。二是整合资源,推动环内涉重企业搬迁改造。积极与机电控股集团合作,在高端装备产业园规划建设750亩机电产业园,将环内天发水电、工业泵、百利阳光等3家企业进行整体搬迁,盘活原有土地350亩。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完成江天重工除尘脱硫、振兴水泥脱销改造;完成了50家79台燃煤设施改燃、拆除、并网,完成了2家供热站改燃治理工程和5家VOC治理项目,完成了2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推动15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政策聚焦。相继出台了《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辰区千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政策实施细则》、《北辰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北辰区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加快楼宇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扶持政策。2014年企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达到1.1亿元,扶持企业改造提升7930万元,其中技术改造794万元,科技创新3829万元,节能减排3127万元;扶持产业转型300万元;扶持载体提升2934万元,其中镇工业区2000万元,楼宇经济534万元,小企业创业基地305万元。二是服务聚焦。组建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了服务网站;开展“促惠上”活动,解决企业、项目和困难群众直接反映的重点问题182个,重点协调解决了沃德传动、中重科技等30余家企业的土地、资金、用水、用电等问题;认真落实行政许可预约服务、延时办公、24小时开门服务等措施,实现了“零距离”服务,“零障碍”登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问题。我区的千企转型升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二是规模质量有待提升。规上工业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2%,行业龙头企业不多。中小企业经营相对粗放,产品结构单一,研发投入不足。三是载体升级受规划、资金等因素影响,镇村工业区改造提升进度较慢。
(二)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镇工业区改造扶持力度。镇级工业区改造提升资金需求量大、任务艰巨繁重,单纯依靠区级财力很难快速实施。建议市里可否考虑将某几个片区作为改造试点,给予市级示范园区同等扶持政策,并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一定倾斜。
二是建议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多层次,多角度宣传万企转型升级工作,更新企业发展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示范,带动一批企业转型,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工作。
三是建议采用竞争性市级财政资金选拔政策,建议给予区县一定资金奖励额度,每年由区县制定支持项目重点。
四、2015年工作目标和计划安排
2015年,北辰区将加快推动《千企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四个一批”的转型升级路径,确保完成610家企业转型升级,两年完成三年任务的80%。
一是推进改造提升,促进提质增效。一是引导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实施技术改造。计划组织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10个。围绕区级领导“三包”工作,落实领导包项、部门服务、属地跟踪、企业自动联动机制,实施责任化管理,全面推进项目加快建设。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申报专精特新产品20个,申报专利100个。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8家。三是加快推进企业通过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完成管理提升项目300个以上。
二是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一是重点引进信息和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高端数字印刷、节能环保以及现代制造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项目;组织实施1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培育长荣股份等10家高成长性企业,提升高端装备产业能级和集中度,培育千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链。二是依托天士力大健康产业,梳理产业链项目,加快天士力研究院、精耐特癌症筛查、百特医疗等项目建设,培育3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链。三是推动15.9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区规划建设,着力引进节能环保、3D打印等各类新型复合材料领域项目,加快启动金牛锂离子电池材料等项目,培育200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四是依托高端装备产业基础,加快软件、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项目引进,升级 LG电子等一批现有企业,打造1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链。五是推进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以电子商务及计算中心、呼叫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外包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共进。指导生产性企业做好原材料、销售两端的剥离。把电子商务作为新的支撑产业,引入至少3家大型电商平台,集聚200家以上运营商及代运营公司,建立传统销售与电子商务销售协调互补的双渠道销售模式。
三是推进载体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开发区拓展区建设,统筹推进镇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双街镇和宜兴埠镇工业区改造提升试点。二是着力打造可信精品软件产业园,探索盘活国有闲置土地合作开发新模式,实施项目、人才、政策三位一体,引入高科技企业50家。三是结合京津城际综合提升规划,有序推进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向园区聚集。充分利用区级监控管理平台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全力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关停65家安全隐患突出、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四是借重首都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首都资源项目不少于120个。
四是推进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完善服务网站和短信平台建设,打造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制定装备制造、绿色建材产品推广目录,加强产业配套衔接,筹备召开第二届绿色建材行业和装备制造产需协调配套会。二是主动对接国家和市区相关政策,开展贴身定制的高端培训和政策宣讲2000人次,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升级。三是筹建节能服务中心,制定竞争性节能项目选拔方案,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新机制,筛选引进一批优质服务机构进入平台,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效服务。
政策解读